2.两山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34
颗粒名称: 2.两山口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111-115
摘要: 两山口,因地处“小干粮山”和“大干粮山”之间而得名。两山口堡,筑于明万历二十六年。两山口村,因“两山口堡”而得名。原村隶属原银达乡,今为银达镇明沙窝村地片。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2.两山口
  古山口名
  两山口,因地处“小干粮山”和“大干粮山”之间而得名。
  明代城堡名
  两山口堡,筑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 。清《重修肃州新志》城堡条下曰:“两山口堡,设在平川,土城周围二百二十丈,东至下古城二十五里,南至肃州二十五里,西至新城三十里,北边临边(墙)。外有’干海子’,系往来冲路,离堡一百五十里,离肃州一百八十里。”明《肃镇华夷志》“图说”条下曰:“两山口堡,设在平川临边极冲之地,土城周围二百二十丈,……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一百六十二名,马八十二匹。屯田四顷九十一亩零,屯粮二十四石五斗零,草三百六十九束。墩台二十一座,腹里墩台十三座,境外墩台八座。所管边墙一截,东至下古城界起,西至新城界止,共长三十里。”清代驻军亦为一百六十二名。当代曾用村名
  两山口村(1983.3--2006.3),因“两山口堡”而得名。原村隶属原银达乡,今为银达镇明沙窝村地片。村域东至原明沙窝村,北至黄水沟与沙漠相接,西至怀茂村,南至杨洪村。原村委会驻地两山口堡,地理坐标:东经98°37',北纬39° 50',位于银达镇东北部,在原两山口大队第3生产队(今明沙窝村9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两明乡(2乡)第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杨洪乡”,为“五四永丰农业合作社” 2大队;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两山口大队” ;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杨洪公社” ;1965年6月随社并入“银达公社”;1966年11月改称“永光大队”,1971年2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银达乡两山口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4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明沙窝村。
  【延伸阅读】兰州水烟与两山口陆家烟坊
  陆家烟坊,系兰州榆中陆氏在酒泉开设生产“兰州水烟”的作坊
  兰州水烟,又称“薤叶云香草”,属黄花烟种。相传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南征,将士多被瘴气所害,隐士孟节献烟于诸葛丞相曰:“此为薤叶云香草,含一片可除瘴疠。”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将烟草种植、水烟生产技术传入陕甘,并在金城周围落地生根。明清时期,生产水烟的烟草广泛种植于兰州卫及其周边诸县,尤以今榆中、永靖、永登、皋兰、靖远居多。论烟叶品质,则以兰州五泉红泥沟出产的烟叶质量最好。兰州水烟制作过程是:先把宽大肥厚的绿烟叶摘下来去柄撕茎阴干后,加入槐花、紫花、碱、白矶、石膏等料混合熏蒸,并在熏蒸后的烟叶上搓以麻油、食盐、姜黄,再分档次喷洒麝香、冰片、当归、薄荷、川芎、苍术、山奈、藿香等配伍药物熬制的药水,压制成三尺见方的烟墩。然后经手工推刨成丝,在模具内挤压成10厘米见方、厚约1.5厘米的小块,即可打成10封(1封10块)的包装销售。兰州水烟,根据烟叶品质,配伍药物贵贱、制作工艺繁简,可分绿、黄、麻3种。其中绿烟质量最佳,黄烟次之。解放前,上海《申报》曾在头版连续刊登过兰州黄烟的广告:“兰州特产品黄条烟出售。现有兰州本厂自制上等黄条烟,除自运福州外,仅留沪若干箱,欲减价销行于常州、苏州一带,以补青条之不逮,而供同胞之常识。该黄烟系兰州特产品,与青条同一道地,其味清香浓腴,质颇纯洁,吸食有化痰、消胀、解郁、祛湿、活胃之能力。”其实,“兰州水烟天下无”,绿烟不仅以丝、色、味三绝闻名华夏,还具有消瘴耐寒、祛湿活血、清肺化痰、提神顺气、预防虫蛇叮咬等功效。
  民国十八年(1929)春榆中大旱,头脑活泛的金崖乡尚古村人士陆永言,约上侄子陆立福(烟匠)到酒泉活命谋生,并在乡党的支助下在酒泉县南乡的蒲莱沟、北乡的两山口租地种植烟草,烟草收成后就在城内东街街北的果树巷开办了一处生产兰州黄丝水烟的手工作坊。由于独家经营,加上所产黄烟质量上乘、价格便宜,赢得酒、金、玉、高诸县商家的青睐,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经过几年的生产实践,烟匠陆立福发现南乡蒲莱沟生产的烟叶不太适合生产高档黄烟,为了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他建议东家将烟坊迁至北乡两山口就近造烟。1935年,陆永言放弃蒲莱沟的种植基地,加大了两三口的烟草种植面积;翌年,将烟坊迁至两三口,生产规模由小榨改为大榨,年产量遂逐年上升。后来,陆立福的子女长大,陆永言始将小榨出让,允许侄子在北面居住的地方开设小榨作坊。陆立福白天在南烟坊做工,晚上则经营自己的小烟坊,当年小作坊产烟600余包。第二年,陆立福脱离南烟坊,专营自家的北烟坊,几年下来,陆立福成为年产1万余包的利税大户。他生产的水烟虽无品牌,但无论从质量、产量,还是销量,都超过南烟坊的“玉”字牌水烟.南北烟坊的出现,带动了两三口烟草产业的发展,不仅种植面积达到该地播种面积的2()%、年产烟叶4万余斤,还为张、王、金、宋四姓开办烟坊培养了技工。到1946年,两山口家家户户都种烟草,烟叶总产量近30万斤,六家烟坊总产量2.6万余包。1948年到解放前夕,由于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导致两山口六家烟坊先后歇业。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以水利部长钱正英为组长的中央工作组来到酒泉县“大救人命”,她居住在北乡小坝沟蹲点调查,适时做出“生产自救”决定 两三口大队大队长张金录(张家烟坊烟匠)大胆领悟生产自救精神,在支书的支持下让5个生产队从1961年播种面积各划出6()亩土地种植烟草,大队开设的烟坊当年加工水烟30()()余封,翌年扩大种植面积,又开烟坊两处,年产水烟2万余封,全有县供销社包销,不仅使全大队劳动日值翻了几番,还设法挽救了不少生命。
  两三口大队的烟坊,是陆家烟坊生产技术的延续,只存在了 4年,于“四清运动”中被取缔。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