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境内的国道和省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113
颗粒名称: 四、境内的国道和省道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97-99
摘要: 介绍了酒泉境内的国道和省道概况,包括:甘新公路和酒架公路。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四、境内的国道和省道
  1.甘新公路
  现代公路名,即今312国道的前身。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铁路、公路、码头等实行军事封锁,内外交通运输中断,甘新公路牌路段国际援助无法运进。为从陆地上打通国际通道,1937年8月,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援助,提出修建从苏境内萨雷奥泽克到我国迪化(乌鲁木齐),再由迪化经河西走廊到兰州的公路。1937年9月底,为了了解辿化至兰州公路桥梁的实际情况,苏联驻迪化领事馆组织专家组(其中有西路军电台台长徐明德和西路军战士王玉衡参与)考察迪化至兰州的公路及桥梁,历时一个月。同期,民国中央政府在兰州成立了 “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 。1938年兀月,苏联援助我国的第一批抗战物资——1500多吨汽油,由500辆“吉斯5型”卡车运往中国抗日前线。车队从苏联入境,沿甘新大道到达兰州。由于道路崎岖艰难,运至兰州的汽油不足三分之二。同年3月,国民政府在酒泉设立了运输站、、油库,采取边运输边修路的方式分段实施筑路、架桥工程。于1938年4月一期工程开始,至1940年12月三期工程结束,始称“甘新公路”,路况相当于今之四级公路标准。由于该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车能力较甘肃汽车路大幅度提高,为抗战和地方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甘新公路肃州段,东至酒高界马营道班东640号桩,西至丁家坝西751号桩,全长107公里,原由马营、清水、下河清、茅福地、茅菴河、丁家坝6个道班负责养护。解放后经历次整修、扩建、铺油、改道等重大项目工程,现为二级干线公路,被编为312国道。
  2.酒架公路
  现代省际公路名,指民国时期从酒泉城北至内蒙古架扛脑包的边疆公路。
  酒架公路,是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政府准备在酒泉专区境内由甘新公路通往中蒙边界的三大支线公改革开放前的畜力刮路车路之一,它与马明公路(长97公里)、桥滚公路(长148公里)齐名。在河西三大支线公路中,酒架公路最长,南起甘新公路酒泉北大河南桥头,东北至绥新公路(绥远至新疆)的架打脑包,长332公里。酒架线南段(酒泉一金塔一鼎新)原有明清时期遗留的大车道,经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整修已具有公路的雏形,可勉强通行汽车。民国政府于民国三十二年(1944)责成西北公路局修筑丙级砂石公路,要求最大纵坡不超过5%,最小转弯半径不小于30米,路基宽7.5米.由于公路局机构调整,延至翌年8月开工。酒、金、鼎三县各出民工500人,加之酒泉驻军经年参与,于1946年8月竣工,沿途设金塔、天仓、建国营3个工务段、9个道班。酒泉境内长54公里的砂石路面,由石河桥、闇门两个道班养护。1973年7月,西安公路学院、省交通科研所、酒泉地区公路总段三家,在该公路酒泉过城段西头850米路段进行煤焦油热炒瓜子石铺筑实验,试验成功后在酒金路段先行铺筑任务,以迎接西北地区焦油路面技术经抢交流会在酒泉召开。至此以后,这条公路的其它路段均按新四级干线公路的标准设计改造(路基宽8米,路面宽6米),改建后被编为214省道。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