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钦差大臣左宗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78
颗粒名称: 【延伸阅读】钦差大臣左宗棠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64-67
摘要: 左宗棠,不仅在开发河西、收复新疆方面功勋卓著,而且镇压回民、炮轰肃州城也心狠手辣。纵观中国近代史对他的评说,功大于过!自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到擢任军机大臣的十余年间,曾先后两次驻节肃州、督办军务。第一次是1873年8月来肃州督师,收复肃州城;笫二次是1876年3月驻节肃州孔雀园大本营,督师进疆。左宗棠两次驻节酒泉,长达五年之久。左宗棠对毁坏树木行为十分愤怒。左宗棠出关时,已是68岁高龄的老人,又是患有咳血重症以及久治不愈的皮肤病。这种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患者接触而传播。主要解决军中白喉病预防和自身疾病的治疗。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延伸阅读】钦差大臣左宗棠
  左宗棠,不仅在开发河西、收复新疆方面功勋卓著,而且镇压回民、炮轰肃州城也心狠手辣。纵观中国近代史对他的评说,功大于过!
  自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到擢任军机大臣的十余年间,曾先后两次驻节肃州、督办军务。第一次是1873年8月来肃州督师,收复肃州城;笫二次是1876年3月驻节肃州孔雀园大本营,督师进疆。他率大军从陕西潼关出发,一路西进,沿途修路、遇水架桥,路旁广植树木。《西笑日报》上说:“自
  泾川以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夹道所种的柳树,就是百姓称颂的"左公柳”。 “左公",美称也!
  左宗棠两次驻节酒泉,长达五年之久。他拓宽城市道路,种植杨柳;自捐重金修葺泉湖公园,疏浚湖泥,环湖筑路,树轩置亭,载花种树,美化园林。并出告示:每年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阳、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任人游览,妇女不禁。
  左宗棠对毁坏树木行为十分愤怒。一天,他微服出行,发现乡民将骑乘的毛驴栓在街树上,而毛驴啃树皮,无人过问,故将这头毛驴牵到鼓楼下杀戮,悬首示众,并当众宣布:“从今而后若再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与此驴同罪。”一时左宗棠斩驴护树传为佳话,威震城乡。从此,城乡树木得到了有效保护。
  酒泉是“丝路”上的重镇,早在汉、唐时期就已名扬中外。但所谓“丝路”,实际上是驼马之路,且改道无数次。唐诗“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就是对河西戈壁、草场上“丝路”的真实描绘。古代联系欧亚大陆的这条交通线,是荆棘丛生、充满艰辛的。我们的祖先去西域贸易,既要通过五谷丰登的丰裕之地,但更多的要经过茫茫戈壁、冰雪荒原。人们曾幻想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条道路上的高山低头,河水让道,沙尘不起;或者有什么先进交通工具,飞越天堑,穿梭亚欧。
  然而,与封建社会相比,今日的变化是谁也不敢想象!
  直到明代,兰州以西的大道也才通过武威、永昌、山丹到甘州,史称“甘凉大道”。清朝政府在明代“甘凉大道”的基础向西延伸,那也是在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之后的事了。
  左宗棠多次来过肃州。特别是光绪元年( 1875),他作为钦差大臣在陕甘,由于平定阿古柏、收复伊梨的军事需要,发动军民自陕西、甘肃经河西走廊修建了 “甘新大道”,新载杨柳三千里 不但有效地保护了道路,更重要的是美化了局部环境。从当今的角度看,左宗棠在行军中对“甘新大道”的勘察、测定和修筑耗费了不少心血,为后来甘新公路的扩建和兰新陆路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8年,他的好友杨昌浚应邀西行,帮办军需,看到驿道两旁杨柳成行,所到之处绿树成荫,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道出了作者对左宗棠植树造林功绩的由衷赞美,道出了河西人民颂扬左公的心声。
  左宗棠带着棺材从肃州进疆,历来被史家传为佳话一大多数学者众口一词:表明了老将军不收复国土誓不回还的决心 。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纯属史家虚构。抬棺进疆是否真实?确系事实。左宗棠出关时,已是68岁高龄的老人,又是患有咳血重症以及久治不愈的皮肤病。这些都是内因。更要命的是湘军从威戎镇(即甘肃会宁威戎镇)、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南)分别开拔到肃州时,不知那一路军中流行白喉病。这种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患者接触而传播。仅驻扎在肃州老鹳堡、新城、野麻湾一线的湘军,经与老百姓接触,就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且传播了三四年,死了好多人。身为主帅的左大人对此是非常清楚的。左宗棠驻肃期间唯独和肃州医家往来频繁,特别是与东街广泰堂药店刘老先生还有书法相赠。为何?主要解决军中白喉病预防和自身疾病的治疗。内外两重因素,导致他老人家带着棺材出关。至于“决心”云云,当属史家的推想,大可不必较真。对于这一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是广泰堂刘老先生在肃州的后人们。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