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总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73
颗粒名称: 5.总寨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57-62
摘要: 介绍了肃州的总寨概况。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5.总寨
  古代营寨、城堡名
  总寨堡,城周二百八十丈,辟南门,系元代遗留的寨堡。明洪武年间增高加宽至顶宽一丈、高三丈五尺的雄伟城垣,名曰“永定堡”。后因清顺治五年(1648 )陕甘总督孟乔芳的大营扎在堡西的店闸河畔而俗称“总寨”。清中叶王家崖下来的洪水毁城,东垣随水坍塌,唯留数段残基能丈量出城周。北垣正中马面甚大,其上曾有庙院一处、古井一口,井水水位高出城内地面,是为一 “怪”。其西南角墩曾西接“三奇堡”东北角墩烽火,东接“旧墩”烽火。城门外西侧有顺治元年重修的大寺一座,解放后被辟为粮站,东侧的桥东有关帝庙一座,解放后被辟为公安派出所。城门临近甘新大道,对过原为“杏花村”酒坊,公社化时作为“总寨公社”驻地。
  【延伸阅读】双寨沟与总督营寨双寨沟,原名“店闸河”,是明代“洪水坝”第三闸——店子闸的输水渠道。店闸河分店闸西沟、店闸东沟和店闸新肃州文史・地名文化专辑沟,明清时期灌溉今总寨镇店闸、清泉两村土地。旧时店闸河在陕甘大道南1里处就有泉水露头,故下游属常年河。至于店闸河俗称“双寨沟”,那是清朝顺治五年及其后的事了。
  顺治五年,明回族降将、清甘镇副总兵米刺印因蓄志反清复明,与部将丁国栋、黑成印(均为甘州回民将领)联手在甘州发动兵变,设计谋杀巡抚都御史张文衡、分巡西宁道林维造、甘镇总兵刘良臣和游击将军黄得功。不日,丁国栋、黑成印率部向西攻克肃州城并占领肃州郊外绝大部分寨堡,唯城东南永定堡因城高墙厚,守御有方久攻不下,赖生员(秀才)于应徵及其子拔贡于仕龙、生员于显龙父子三人筹划守护。一天,于应徵感叹说:“徒守弹丸无益,非请大兵援不能救一郡生灵也。”于是于显龙遵从父命只身骑马偷偷前往甘州孟军门行辕求援,陕甘总督孟乔芳得知实情后,当即派马宁、齐升二员副将率部出发,从南路行军一昼夜赶到永定堡地面,遂选择店闸河两岸扎营,“双寨沟”由此得名。马、齐二将军得知叛军当天还要出城来攻永定堡,于是发兵迎敌,在牌路河滩(茅菴河东岸)两军鏖战,清军大获全胜。“逆回退保肃城,坚闭不出”,马、齐二将久攻不下。孟乔芳得到报告,亲自率部前来进剿,大营亦扎在店闸河畔,行辕则设在永定堡内,永定堡由此变为总督的营寨。
  一年多后孟乔芳光复肃州城,留副将齐升驻守肃州并修复被叛回焚毁的参将府,其余大军撤回甘州。至于“总寨”之称谓,当为于应徵、于显龙父子为纪念陕甘总督孟乔芳的功绩而改的。此役,家居“永定堡”于家沙湾的于应徵家族,也因捐粮、参战有功,被封官进爵,从而成为清初肃州的名门望族。
  现今村名总寨村,因“总寨堡”位于其西北隅而得名。隶属总寨镇。村域东至上坝镇下坝村,北至312国道,西至单闸村,南至上坝镇光辉村。驻地王潘庄,地理坐标:东经98°39',总寨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37',位于总寨镇东南,在原总寨大队第4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为总寨乡第8保;1949年10月属总寨区(7区)总寨乡(8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总寨乡“总寨堡农业合作社” 5分社;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总寨大队;1966年11月改称“胜利公社八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为总寨乡“总寨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38 户、1578 人。
  当代乡镇名总寨镇,位于肃州区中部,西北距城区18公里。
  [地名来历】总寨,总督的营寨,因陕甘总督孟乔芳曾在境内安营扎寨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总寨镇政府办公楼远眺属肃州路,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直隶州,民国分属酒泉县西店乡和总寨乡;1949年10月分属酒泉县西店区和总寨区;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1961年6月由总寨公社析出西片为“西店公社”(公社驻地在今三奇堡村);1965年6月将西店公社双桥、西店、沙圪塄、西坪、沙河、新红沟、三奇堡、牌路8个大队随社并入总寨公社并适当合并,时有总寨、双闸、单闸、涌泉、北沟、单长、沙圪塄、沙河、西店、三奇堡、牌路11个生产大队;1966年11月改名“胜利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5年由“双闸大队”析出西片设“双明大队”,时辖12个生产大队;1981年3月将“北沟”改名“店闸”,“涌泉”改为“清泉”;1983年3月改称“总寨乡”,时辖12个村;1986年撤乡设镇;2006年3月将“牌路村”并入“三奇堡村”,“单长村”并入“单闸村”,“双明村”并入“双闸村”,时辖总寨、双闸、单闸、清泉、店闸、沙圪塄、沙河、西店、三奇堡9个行政村、1个社区、57个村民小组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上坝镇,北至铧尖乡,西至茅菴河,南至东洞乡。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35公里。驻地于家沙湾,地理坐标:东经98°38’ ,北纬39°38’。地势属沟壑平原,整体南高北低,坡度较为平缓,处于洪水冲积扇与泉水交接地带,绿洲被沟壑、石滩切割呈块状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热风和霜冻。镇域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100亩,多属沙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锦丰梨、洋葱、白菜、甘蓝等。境内有𠅤家崖湾、崔家南湾、张家石滩、孟家石滩、王家崖等五处汉晋、魏晋墓群;有水塔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处;有明珠风情园旅游度假村和沙河无土蔬菜栽培基地。
  【人口和宗教】全镇9个村、1个社区、5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00户、19422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乡民信奉汉传佛教。
  [延伸阅读】杏花村酒坊的归宿杏花村酒坊,曾坐落于总寨堡对面的杏树园中(今总寨畜牧站到总寨卫生院所在的区域皆在其中,占地面积十多亩),是明清肃州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酿酒作坊。
  杏花村酒坊,始建于明代,具体年限不详,主打品牌是窖香浓郁、酒味醇厚的“杏花村系列白酒”。明清时期,杏花村系列白酒远销额里子河(今内蒙额济纳旗)、定远营(今内蒙左旗)、宁夏、包头乃至绥远(今河北张家口)和新疆,几乎饮誉北方“九边”地带。杏花村白酒,原料来自祁连山各山口番夷种植的青裸,取“小闸泉”优质泉水精工酿造而成,直到酒泉解放,原料的来源、水源的选择数百年未变。
  杏花村主人经营有方。民国时期,杏花村酒坊已成为集食品加工、酒类酿造为一体的综合性深加工作坊。除生产杏花村系列白酒外,还选用营尔的黄米生产米酒、米醋,选用三奇堡的小米生产米糖,用总寨出产的黄豆加工酱油。五仁月饼等应时食品也适时烤炙。酒类、食品的原料选用以及生产环节的严格把关,是杏花村酒坊主人变换十几代而作坊不倒的根本原因。
  解放后,总寨区政府修建供销合作社占去了部分地皮,有些车间被拆除,产品种类于是大幅度减少。“公私合营”后,作坊停产,设备和技术工人被合并到酒泉县食品厂,其中酿酒车间、糕点车间的工匠大多来自“杏花村酒坊”。
  今酒泉酒厂,系酒泉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将酒泉县食品厂酿酒车间剥离出去的企业。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