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西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71
颗粒名称: 4.西寨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55-57
摘要: 西寨,因方位和人工建筑而得名。原属原红山乡,今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腰坝河,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陕寺坝河,南至红山口。村委会驻地李家东庄,地理坐标:东经98°39',境内曾有西寨寺、长结寺和陕寺坝河石窟。先前众人眼中的“王颠”,被称为“王佛爷”,这种戏剧性的身份转换,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西寨寺,座落于今西寨7组的何家庄,即沿山公路拐弯处的东北方向一里处,座北向南,建筑规模相当宏大。1951年捣毁神像;1957年改办小学;1958年后被拆除支援酒钢建设。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4.西寨
  明代营寨名
  西寨,因方位和人工建筑而得名。地名含义:红山堡西部的营寨。按:相传此地有营寨而无城堡,营寨乃红山堡驻军秋防期间的临时建筑,主要设防从红山口、屈家口子出山掳掠的番夷。
  现今村名
  西寨村,因营寨而得名。原属原红山乡,今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腰坝河,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陕寺坝河,南至红山口。村委会驻地李家东庄,地理坐标:东经98°39',
  西塞村村委会驻地
  北纬39°27',位于金佛寺镇西部,在原西寨大队第5生产队(今5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11.5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西坪乡(9乡)
  2、3行政村;1954年5月随乡划归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山乡,建“永联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金佛寺公社西寨大队” ;1961年6月划归从金佛寺公社析出的“红山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红星公社跃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79年又拆分出2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寨村”,时辖11个村民小组;2003年11月随乡并入金佛寺镇;2005年9月将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南部的西坪村撤销,2个村民小组(原为4个)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425户、1626人。
  境内曾有西寨寺、长结寺和陕寺坝河石窟。
  【延伸阅读】王佛爷与西寨寺
  王佛,肃州“红山西寨人”,名讳为何?史书无载。
  清《肃州新志•仙释》载:“王佛,红山西寨人,十二岁始言语,即识字;屡发颠,食时能翻瓷缸耳。于缸内打坐西寨寺,乾隆年间奉诏入朝,赐号’圆觉’。今六佛殿塑供少年像身披袈裟云系当日御赐,人称’王佛爷’。”作者简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本地高僧。
  王佛爷十二岁才会说话并能断文识字,属大器晚成者。他屡发颠狂并在缸内打坐,这些奇异举动尚可让人理解,但吃罢饭能将瓷钵翻过舔净,却让人不可思议。也许正是他的特异功能使州人惊诧,才惊动了皇帝。乾隆年间,他奉诏入朝,被赐号“圆觉”。未成年的圆觉大师能预知未来之事,令乾隆皇帝刮目相看,所以西寨寺的六佛殿才得以赐建,殿内供奉身披袈裟的少年像,是王佛的生像。先前众人眼中的“王颠”,被称为“王佛爷”,这种戏剧性的身份转换,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
  西寨寺建于何年,笔者探访多年尚未调查清楚,但王佛爷少年打坐西寨寺,说明西寨寺至少是乾隆以前的建筑,而西寨寺扩建六佛殿的时间,无疑在王佛爷成名之后的乾隆年间。
  西寨寺,座落于今西寨7组的何家庄,即沿山公路拐弯处的东北方向一里处,座北向南,建筑规模相当宏大。1951年捣毁神像;1957年改办小学;1958年后被拆除支援酒钢建设。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