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营寨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6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营寨篇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9
页码: 51-69
摘要: 营寨,顾名思义,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本章介绍了肃州的营寨。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第二章营寨篇
  营寨,顾名思义,是军队安营扎寨的地方。肃州地处明代边防前哨,自洪武年间筑嘉峪关以来,不但将元代遗留在境内的城堡增高加宽用来驻军,还陆续在沿边地带修筑城堡、沿山地带安营扎寨防止鞑靼南下、海虏北上来保全肃境安宁。为了确保贡使安全、商道畅通,还在关外走廊腹地、哈梅里(今哈密)至当金山一线设置关外七卫“以夷制夷”,作为战略纵深。如关内中所、前所、马营等处,皆是这一时期的产物。明弘治末年,朝廷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嘉峪关,陆续在正德年间将关外七卫诸夷安置境内。特别是将罕东左卫(治所在今敦煌市)都督俺章后裔一一沙州怕泥、察黑包等族,赤斤蒙古卫(治所在今玉门市赤金镇)都督苦术后裔一一牙兰族、把郎族、帖木哥部安置在金塔寺堡、察黑包堡、威虏城、威虏西空堡、王子庄墩堡、白烟墩南空堡、八里墩堡等新旧七城,以及大草滩、石关儿营(今嘉峪关市黄草营)、高台白城山山区等地,这些同一血统的番夷南北联手,欺骗官府、危害地方,迫使军方加派重兵,在沿山和中部地带安营扎寨,花寨(包括上花寨和下花寨)、西寨、中寨、上寨是也。这些营寨除西寨、下花寨(今泉湖镇沙滩村)后来没有筑城外,其余皆筑起坚固的城防。至于总寨、营门两地的得名,那是清代的事了。
  1.马营明代寨堡名马营,初为明代肃州卫训练战马的营寨,俗称“马营”。明中叶于此筑堡,取名“马营堡”。按:自西宁卫茶马互市以来,肃州“每岁于西宁卫关领茶马一次”,领来的茶马在此驻训,但路途遥远.后来甘州设茶马互市后,互市的茶马和南山各山口诸番贡马就近入训,训练合格后分配肃州所属各营。当时仅肃州的镇夷所所属各营共有定额战马664匹,肃州卫所属各营共有定额战马3194匹。
  现今村名马营村,因境内有“马营堡”而得名。原属原屯升乡,今属清水镇。村域东至交家河,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马营河,南至马营岗。村委会驻地马营堡,地理坐标:东经马营村村委会大门99° 12’,北纬39°19',位于清水镇驻地东部偏南,在原马营大队第3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解放前为河东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河东区(9区)马营乡(1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马营大队” ;1966年11月改名“东方红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马营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2006年9月屯升乡撤销,随乡并入清水镇至今。现有居民255户、1095人。
  境内有东滩、尊水地、石疙瘩孔三处墓群。
  2.上寨明代城堡名上寨堡,明代驻军寨堡,筑于正德年间。时属肃州镇夷守御所(治所在今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管辖。因位于“中寨堡”南而得名。《肃镇华夷志》镇夷所寨堡条下曰:“上寨堡,在中寨南,城西南一百六十五里。”古城城周120丈,开南门,门前即为魏晋时期的驿道,俗称“官路”。官路南侧曾有戏楼和与城门东西对称的龙王庙、娘娘庙。城内东南隅曾有关帝庙,西北隅曾有阎王殿,而北垣正中的马面上则有三官庙。如今古城及古城内外古建筑不再,唯东北角留有残垣。
  现今村名上寨村村委会驻地上寨村,因境内有“上寨堡”而得名。原属原屯升乡,今属清水镇。
  村域东至马营河,北至中寨村,西至王家坝湾,南至西三村。村委会驻地吉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9°07',北纬39°19',位于清水镇东南部,在原上寨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8.5公里。
  解放前为河东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河东区(9区)三合乡(4乡)3、4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新立的屯升乡建“上寨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屯升公社上寨大队”;1966年11月改名“红星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上寨村”,划9个生产队为13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3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2006年9月屯升乡撤销,随乡并入清水镇至今。现有居民392户、1507人。
  境内有河古墩烽燧遗址。
  3.中寨明代城堡名中寨堡,明代驻军寨堡,筑于正德年间。时属肃州镇夷守御所(治所在今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管辖。因位于“清水堡”与“上寨堡”之间而得名。《肃镇华夷志》镇夷所“寨堡”条下曰:“中寨堡,城西南一百六十里,有盐池。虽存,不产盐。”现今村名中寨村,因境内有“中寨堡”而得名。隶属清水镇。村域东至新坝河,北至盐池村,西隔白沙河与清水村相望,南至三支渠。村委会驻地中寨堡,地理中寨村村委会驻地坐标:东经99° 05',北纬39°20',位于清水镇中部,在原中寨大队第1生产队(今1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解放前为河东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河东区(9区)三合乡(4乡)1、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清水乡,后为清水乡“清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分社;1958年9月为“清水公社中寨大队” ;1966年11月改名“红卫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中寨村”,时辖11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2005年9月将11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01户、1580人。
  境内原7组西侧有轰动我国考古界的西河滩四坝文化遗址。
  4.西寨明代营寨名西寨,因方位和人工建筑而得名。地名含义:红山堡西部的营寨。按:相传此地有营寨而无城堡,营寨乃红山堡驻军秋防期间的临时建筑,主要设防从红山口、屈家口子出山掳掠的番夷。
  现今村名西寨村,因营寨而得名。原属原红山乡,今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腰坝河,北至兰新铁路,西至陕寺坝河,南至红山口。村委会驻地李家东庄,地理坐标:东经98°39',西塞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27',位于金佛寺镇西部,在原西寨大队第5生产队(今5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11.5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西坪乡(9乡)2、3行政村;1954年5月随乡划归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山乡,建“永联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金佛寺公社西寨大队” ;1961年6月划归从金佛寺公社析出的“红山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红星公社跃进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79年又拆分出2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西寨村”,时辖11个村民小组;2003年11月随乡并入金佛寺镇;2005年9月将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南部的西坪村撤销,2个村民小组(原为4个)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425户、1626人。
  境内曾有西寨寺、长结寺和陕寺坝河石窟。
  【延伸阅读】王佛爷与西寨寺王佛,肃州“红山西寨人”,名讳为何?史书无载。
  清《肃州新志•仙释》载:“王佛,红山西寨人,十二岁始言语,即识字;屡发颠,食时能翻瓷缸耳。于缸内打坐西寨寺,乾隆年间奉诏入朝,赐号’圆觉’。今六佛殿塑供少年像身披袈裟云系当日御赐,人称’王佛爷’。”作者简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本地高僧。
  王佛爷十二岁才会说话并能断文识字,属大器晚成者。他屡发颠狂并在缸内打坐,这些奇异举动尚可让人理解,但吃罢饭能将瓷钵翻过舔净,却让人不可思议。也许正是他的特异功能使州人惊诧,才惊动了皇帝。乾隆年间,他奉诏入朝,被赐号“圆觉”。未成年的圆觉大师能预知未来之事,令乾隆皇帝刮目相看,所以西寨寺的六佛殿才得以赐建,殿内供奉身披袈裟的少年像,是王佛的生像。先前众人眼中的“王颠”,被称为“王佛爷”,这种戏剧性的身份转换,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
  西寨寺建于何年,笔者探访多年尚未调查清楚,但王佛爷少年打坐西寨寺,说明西寨寺至少是乾隆以前的建筑,而西寨寺扩建六佛殿的时间,无疑在王佛爷成名之后的乾隆年间。
  西寨寺,座落于今西寨7组的何家庄,即沿山公路拐弯处的东北方向一里处,座北向南,建筑规模相当宏大。1951年捣毁神像;1957年改办小学;1958年后被拆除支援酒钢建设。
  古代营寨、城堡名总寨堡,城周二百八十丈,辟南门,系元代遗留的寨堡。明洪武年间增高加宽至顶宽一丈、高三丈五尺的雄伟城垣,名曰“永定堡”。后因清顺治五年(1648 )陕甘总督孟乔芳的大营扎在堡西的店闸河畔而俗称“总寨”。清中叶王家崖下来的洪水毁城,东垣随水坍塌,唯留数段残基能丈量出城周。北垣正中马面甚大,其上曾有庙院一处、古井一口,井水水位高出城内地面,是为一 “怪”。其西南角墩曾西接“三奇堡”东北角墩烽火,东接“旧墩”烽火。城门外西侧有顺治元年重修的大寺一座,解放后被辟为粮站,东侧的桥东有关帝庙一座,解放后被辟为公安派出所。城门临近甘新大道,对过原为“杏花村”酒坊,公社化时作为“总寨公社”驻地。
  【延伸阅读】双寨沟与总督营寨双寨沟,原名“店闸河”,是明代“洪水坝”第三闸——店子闸的输水渠道。店闸河分店闸西沟、店闸东沟和店闸新肃州文史・地名文化专辑沟,明清时期灌溉今总寨镇店闸、清泉两村土地。旧时店闸河在陕甘大道南1里处就有泉水露头,故下游属常年河。至于店闸河俗称“双寨沟”,那是清朝顺治五年及其后的事了。
  顺治五年,明回族降将、清甘镇副总兵米刺印因蓄志反清复明,与部将丁国栋、黑成印(均为甘州回民将领)联手在甘州发动兵变,设计谋杀巡抚都御史张文衡、分巡西宁道林维造、甘镇总兵刘良臣和游击将军黄得功。不日,丁国栋、黑成印率部向西攻克肃州城并占领肃州郊外绝大部分寨堡,唯城东南永定堡因城高墙厚,守御有方久攻不下,赖生员(秀才)于应徵及其子拔贡于仕龙、生员于显龙父子三人筹划守护。一天,于应徵感叹说:“徒守弹丸无益,非请大兵援不能救一郡生灵也。”于是于显龙遵从父命只身骑马偷偷前往甘州孟军门行辕求援,陕甘总督孟乔芳得知实情后,当即派马宁、齐升二员副将率部出发,从南路行军一昼夜赶到永定堡地面,遂选择店闸河两岸扎营,“双寨沟”由此得名。马、齐二将军得知叛军当天还要出城来攻永定堡,于是发兵迎敌,在牌路河滩(茅菴河东岸)两军鏖战,清军大获全胜。“逆回退保肃城,坚闭不出”,马、齐二将久攻不下。孟乔芳得到报告,亲自率部前来进剿,大营亦扎在店闸河畔,行辕则设在永定堡内,永定堡由此变为总督的营寨。
  一年多后孟乔芳光复肃州城,留副将齐升驻守肃州并修复被叛回焚毁的参将府,其余大军撤回甘州。至于“总寨”之称谓,当为于应徵、于显龙父子为纪念陕甘总督孟乔芳的功绩而改的。此役,家居“永定堡”于家沙湾的于应徵家族,也因捐粮、参战有功,被封官进爵,从而成为清初肃州的名门望族。
  现今村名总寨村,因“总寨堡”位于其西北隅而得名。隶属总寨镇。村域东至上坝镇下坝村,北至312国道,西至单闸村,南至上坝镇光辉村。驻地王潘庄,地理坐标:东经98°39',总寨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37',位于总寨镇东南,在原总寨大队第4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为总寨乡第8保;1949年10月属总寨区(7区)总寨乡(8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总寨乡“总寨堡农业合作社” 5分社;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总寨大队;1966年11月改称“胜利公社八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为总寨乡“总寨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38 户、1578 人。
  当代乡镇名总寨镇,位于肃州区中部,西北距城区18公里。
  [地名来历】总寨,总督的营寨,因陕甘总督孟乔芳曾在境内安营扎寨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总寨镇政府办公楼远眺属肃州路,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直隶州,民国分属酒泉县西店乡和总寨乡;1949年10月分属酒泉县西店区和总寨区;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1961年6月由总寨公社析出西片为“西店公社”(公社驻地在今三奇堡村);1965年6月将西店公社双桥、西店、沙圪塄、西坪、沙河、新红沟、三奇堡、牌路8个大队随社并入总寨公社并适当合并,时有总寨、双闸、单闸、涌泉、北沟、单长、沙圪塄、沙河、西店、三奇堡、牌路11个生产大队;1966年11月改名“胜利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75年由“双闸大队”析出西片设“双明大队”,时辖12个生产大队;1981年3月将“北沟”改名“店闸”,“涌泉”改为“清泉”;1983年3月改称“总寨乡”,时辖12个村;1986年撤乡设镇;2006年3月将“牌路村”并入“三奇堡村”,“单长村”并入“单闸村”,“双明村”并入“双闸村”,时辖总寨、双闸、单闸、清泉、店闸、沙圪塄、沙河、西店、三奇堡9个行政村、1个社区、57个村民小组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上坝镇,北至铧尖乡,西至茅菴河,南至东洞乡。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0.35公里。驻地于家沙湾,地理坐标:东经98°38’ ,北纬39°38’。地势属沟壑平原,整体南高北低,坡度较为平缓,处于洪水冲积扇与泉水交接地带,绿洲被沟壑、石滩切割呈块状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热风和霜冻。镇域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100亩,多属沙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谷子、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锦丰梨、洋葱、白菜、甘蓝等。境内有𠅤家崖湾、崔家南湾、张家石滩、孟家石滩、王家崖等五处汉晋、魏晋墓群;有水塔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1处;有明珠风情园旅游度假村和沙河无土蔬菜栽培基地。
  【人口和宗教】全镇9个村、1个社区、5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100户、19422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乡民信奉汉传佛教。
  [延伸阅读】杏花村酒坊的归宿杏花村酒坊,曾坐落于总寨堡对面的杏树园中(今总寨畜牧站到总寨卫生院所在的区域皆在其中,占地面积十多亩),是明清肃州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酿酒作坊。
  杏花村酒坊,始建于明代,具体年限不详,主打品牌是窖香浓郁、酒味醇厚的“杏花村系列白酒”。明清时期,杏花村系列白酒远销额里子河(今内蒙额济纳旗)、定远营(今内蒙左旗)、宁夏、包头乃至绥远(今河北张家口)和新疆,几乎饮誉北方“九边”地带。杏花村白酒,原料来自祁连山各山口番夷种植的青裸,取“小闸泉”优质泉水精工酿造而成,直到酒泉解放,原料的来源、水源的选择数百年未变。
  杏花村主人经营有方。民国时期,杏花村酒坊已成为集食品加工、酒类酿造为一体的综合性深加工作坊。除生产杏花村系列白酒外,还选用营尔的黄米生产米酒、米醋,选用三奇堡的小米生产米糖,用总寨出产的黄豆加工酱油。五仁月饼等应时食品也适时烤炙。酒类、食品的原料选用以及生产环节的严格把关,是杏花村酒坊主人变换十几代而作坊不倒的根本原因。
  解放后,总寨区政府修建供销合作社占去了部分地皮,有些车间被拆除,产品种类于是大幅度减少。“公私合营”后,作坊停产,设备和技术工人被合并到酒泉县食品厂,其中酿酒车间、糕点车间的工匠大多来自“杏花村酒坊”。
  今酒泉酒厂,系酒泉县人民政府于1981年将酒泉县食品厂酿酒车间剥离出去的企业。
  6.花寨明代寨堡名花寨堡,又名“花寨儿堡”,约筑于明正德初年。明《肃镇华夷志》寨堡条下曰:“花寨儿堡,城东二十里,地多下湿,孽牧极便。”乾隆年间《重修肃州新志》的城堡条下亦有同样的记载。光绪年间编修的《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花寨儿堡,在城东二十里,地多下湿,居民数十家,多以孽牧为生。”现今村名花寨村,因驻“花寨儿堡”而得名。花寨,又称“上花寨”。隶属泉湖镇。村域东至沙滩村7组,北至城郊农场,西至头墩村1组,南至四坝村1组。驻地花寨庙,地理坐标:花寨村村委会驻地东经98°36’,北纬39°45‘,位于泉湖镇东部,在原花寨大队第1生产队(今10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城东乡第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城东区(4区)花寨乡(6乡)2、3行政村;1955年10月撤区并乡时,旧称“下花寨”的沙滩乡并入;1958年4月随乡并入铧尖乡,1958年9月属铧尖公社,1958年12月随社并入泉湖公社;1961年6月,属新立的“花寨公社”;1965年6月随社划入泉湖公社;1966年11月改名“红星大队” ;1971年2月恢复原名;1973年从中析出东北部的“北沟”片区4个生产队新立“北湖大队”,时辖8个生产队;后来老1队析出2个生产队,老2队析出1个生产队,时有11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为“花寨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北湖村4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9个村民小组、居民879户、3175人。
  境内曾有花寨儿堡、花寨儿庙、北大河墩等遗迹。
  7.营门晚清营寨门名营门,旧称“大营门”,因湘军在“甘新大道”北侧崖头上面南开的“大营门”而得名。这座营门两侧有比门洞高数米的土阙,阙上似乎建过哨所,而土坯砌就的门洞形制与鼓楼基座中的门洞相若,俗称“圆大门”。湘军大营地处肃州城东南高阜上,西、北两处低洼地带分别为“南清水河”河谷和“放驿湖”。左宗棠于同治十一年八月奉命亲临肃州督战时,为了靠前指挥,将湘军大营西移到濒临河、湖又地势高燥的黄草沟。此时马文录占据肃州城已达七年半时间,清军四路大军强攻也已一年,湘军又历时十一个月才收复肃州。双方攻、守之艰苦,伤亡之惨重,在清末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建于今酒泉电机厂办公区东侧的土围子——江南义园,就是左宗棠为寄放湘军阵亡、病故将士灵柩而修筑的。
  现今村名营门村,旧称“黄草沟”,因清末湘军的大营及“大营门”在彼而得名,后人简称“营门”。隶属泉湖镇。村域东至永久村9组,西至酒泉电机厂,南至春光村,北至泉湖村。驻地崔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31’,北纬39°43‘,位于泉湖镇西南部,在原营门大队第4生产队(今2组)境内,营门村村委会驻地东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西南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南区(1区)黄草乡(1乡)第3行政村;1954年1月随乡划归城郊区建“友好农业合作社”,取“中苏友好”之意;195X年9月为泉湖公社“友好大队”,下辖8个生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反修大队”,1981年3月更名为“营门大队” ;1983年3月改为“营门村” ;1986年新设1个移民小组;2005年9月由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98户、2396人。
  境内曾有放驿湖、大营门、雷坛庙、沙子坝墩、江南义园等历史遗迹。
  【延伸阅读】钦差大臣左宗棠左宗棠,不仅在开发河西、收复新疆方面功勋卓著,而且镇压回民、炮轰肃州城也心狠手辣。纵观中国近代史对他的评说,功大于过!自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到擢任军机大臣的十余年间,曾先后两次驻节肃州、督办军务。第一次是1873年8月来肃州督师,收复肃州城;笫二次是1876年3月驻节肃州孔雀园大本营,督师进疆。他率大军从陕西潼关出发,一路西进,沿途修路、遇水架桥,路旁广植树木。《西笑日报》上说:“自泾川以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夹道所种的柳树,就是百姓称颂的"左公柳”。 “左公",美称也!左宗棠两次驻节酒泉,长达五年之久。他拓宽城市道路,种植杨柳;自捐重金修葺泉湖公园,疏浚湖泥,环湖筑路,树轩置亭,载花种树,美化园林。并出告示:每年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阳、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任人游览,妇女不禁。
  左宗棠对毁坏树木行为十分愤怒。一天,他微服出行,发现乡民将骑乘的毛驴栓在街树上,而毛驴啃树皮,无人过问,故将这头毛驴牵到鼓楼下杀戮,悬首示众,并当众宣布:“从今而后若再有毛驴毁坏树木者,驴和驴主与此驴同罪。”一时左宗棠斩驴护树传为佳话,威震城乡。从此,城乡树木得到了有效保护。
  酒泉是“丝路”上的重镇,早在汉、唐时期就已名扬中外。但所谓“丝路”,实际上是驼马之路,且改道无数次。唐诗“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就是对河西戈壁、草场上“丝路”的真实描绘。古代联系欧亚大陆的这条交通线,是荆棘丛生、充满艰辛的。我们的祖先去西域贸易,既要通过五谷丰登的丰裕之地,但更多的要经过茫茫戈壁、冰雪荒原。人们曾幻想有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条道路上的高山低头,河水让道,沙尘不起;或者有什么先进交通工具,飞越天堑,穿梭亚欧。
  然而,与封建社会相比,今日的变化是谁也不敢想象!直到明代,兰州以西的大道也才通过武威、永昌、山丹到甘州,史称“甘凉大道”。清朝政府在明代“甘凉大道”的基础向西延伸,那也是在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之后的事了。
  左宗棠多次来过肃州。特别是光绪元年( 1875),他作为钦差大臣在陕甘,由于平定阿古柏、收复伊梨的军事需要,发动军民自陕西、甘肃经河西走廊修建了 “甘新大道”,新载杨柳三千里 不但有效地保护了道路,更重要的是美化了局部环境。从当今的角度看,左宗棠在行军中对“甘新大道”的勘察、测定和修筑耗费了不少心血,为后来甘新公路的扩建和兰新陆路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78年,他的好友杨昌浚应邀西行,帮办军需,看到驿道两旁杨柳成行,所到之处绿树成荫,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道出了作者对左宗棠植树造林功绩的由衷赞美,道出了河西人民颂扬左公的心声。
  左宗棠带着棺材从肃州进疆,历来被史家传为佳话一大多数学者众口一词:表明了老将军不收复国土誓不回还的决心 。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纯属史家虚构。抬棺进疆是否真实?确系事实。左宗棠出关时,已是68岁高龄的老人,又是患有咳血重症以及久治不愈的皮肤病。这些都是内因。更要命的是湘军从威戎镇(即甘肃会宁威戎镇)、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南)分别开拔到肃州时,不知那一路军中流行白喉病。这种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或与患者接触而传播。仅驻扎在肃州老鹳堡、新城、野麻湾一线的湘军,经与老百姓接触,就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且传播了三四年,死了好多人。身为主帅的左大人对此是非常清楚的。左宗棠驻肃期间唯独和肃州医家往来频繁,特别是与东街广泰堂药店刘老先生还有书法相赠。为何?主要解决军中白喉病预防和自身疾病的治疗。内外两重因素,导致他老人家带着棺材出关。至于“决心”云云,当属史家的推想,大可不必较真。对于这一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应是广泰堂刘老先生在肃州的后人们。
  8.前所明代肃州卫所名前所,明代肃州卫10个千户守御所之一,因位于“后所”(遗址在今嘉峪关市峪泉镇断山口村)、“中所”之南而得名。约成立于洪武五年或稍后。前所营编制兵丁 1200名,相传驻地在丰乐河东小坝的大门庄,长官称千总,军阶正五品,隶属肃州右参将节制。
  现今村名前所村,因地处明代“前所营”而得名。隶属丰乐镇。村域东至西岭岗滩,北隔头坝河与二坝村相望,西至丰乐河,南至祁连山。村委会驻地前所,地理坐标:东经前所村村委会驻地98° 52’,北纬39°21‘,位于丰乐镇西南部,在原前所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北距镇政府驻地3.5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大庄乡(9乡)的两个行政村;1954年5月随乡划归河西区(8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属“大庄乡” ;1958年9月为“全丰公社前所大队” ;1966年11月改称“前锋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7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前所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7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将原“小坝村”撤销、3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368户、1435人。
  9.中所明代肃州卫所名中所,明代肃州卫10个千户守御所之一,因地处“前所”与“后所”(遗址在今嘉峪关市峪泉镇断山口村)的中间地带而得名,约成立于洪武五年或稍后。中所营编制兵丁1200名,驻地河北坝暖水沟屯庄,长官称千总,军阶正五品,隶属肃州右参将节制。
  明清沟名中所沟,河北坝旧渠道之一,因驻军单位得名。
  现今村名中所沟村,因地理实体“中所沟”而得名。隶属果园镇。村域东至银达村,西至果园镇,南至高闸沟村,北至边湾农场。驻地白家屯庄,地理坐标:东经98°30’,北纬39°46’,在原中所沟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中所沟村村委会驻地距镇政府驻地约1.5公里。解放前属嘉裕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嘉峪区(二区)中暖乡(1乡);1955年撤区并乡时将中暖、樊小、高黄三乡合并新立中所乡;1958年9月属果园公社,称“中所沟大队”,1966年“暖水沟大队”并入,同年11月改称“红卫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8个生产队;1983年改为中所沟村;2005年9月由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屯庄堡村5个村民小组(原为8个)并入至今。现有居民951户、3394人。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