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临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59
颗粒名称: 20.临水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5
页码: 39-43
摘要: 临水堡,因“西倚红水河”而得名。清末《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临水堡,距平川适中之地,土虽碱而可耕,樵牧甚便,平时居民一千余家。东至双井堡六十里,西至州城四十里,南至河清(站)堡七十里,北至下古城十里。以西倚红水河,故名’临水’。”城堡遗址位于今二墩镇临水中心小学北侧,系古肃州境内乡下最大的城堡。明《肃镇华夷志》图说条下曰:“临水,设在适中平川上地,土城周围二百六十。地藏寺在西南隅,为康熙十六年重建。烽火台设于西南角墩,阮太监庙则在西门外桥西的驿道北侧。战后,肃州阵亡将佐的牌位均列入忠勇祠祭祀,而阮和却成为孤魂野鬼,常在夜间随金鼓之声喊杀。个村;2006年8月撤乡,10个村随乡并入“三墩镇” 。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20.临水
  元代古城名
  临水堡,因“西倚红水河”而得名。清末《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临水堡,距平川适中之地,土虽碱而可耕,樵牧甚便,平时居民一千余家。东至双井堡六十里,西至州城四十里,南至河清(站)堡七十里,北至下古城十里。以西倚红水河,故名’临水’。”城堡遗址位于今二墩镇临水中心小学北侧,系古肃州境内乡下最大的城堡。明《肃镇华夷志》图说条下曰:“临水,设在适中平川上地,土城周围二百六十
  临水堡东南隅古梧桐后裔
  丈。……。内设防守兼管驿所官一员,典吏二名,驿所甲军九十二名、骡马牛六十八匹头。”城开东酉二门,皆有瓮城,瓮城门向南。南半城曾有观音殿、地藏寺和南城寺,观音殿为顺治十四年重修,同治年间遭兵焚。地藏寺在西南隅,为康熙十六年重建。南城寺建在城堡南垣马面上。北半城有土主庙、娘娘庙、火神庙和上帝庙,土主庙供奉西夏忠武王李彦忠,亦为康熙五十八年重修,同治年间遭兵焚。娘娘庙、火神庙解放后俱存,1958年支援酒钢建设被拆毁。上帝庙在北城墙正中马面上,俗称“北城寺”,路径由北城墙中的“关煞洞”拾级而上。烽火台设于西南角墩,阮太监庙则在西门外桥西的驿道北侧。
  【延伸阅读】大面神护佑临水堡
  明正统十四年夏,鞑靼乜先兵分四路犯边,东至大同,西至肃州)其中阿乐楚率一路先扰镇夷所(治在今高台罗城乡天城村)、后破临水堡.时大监阮和为甘州左参将(正三品),在甘肃行都司指挥使刘兴率领下与肃州右参将胡麒合兵一处
  共同御敌。七月十五这一天,明军在临水堡东十里的永胜墩与鞑靼展开激战。先锋阮和战败自杀,都指挥刘兴,右参将胡麒,肃州千户来斌、杨祥,百户朱安、陈五、王贵、蒋忠、崔逵(即后来的肃州右参将崔麒之父)俱阵亡。战后,肃州阵亡将佐的牌位均列入忠勇祠祭祀,而阮和却成为孤魂野鬼,常在夜间随金鼓之声喊杀。肃州官府以为阮大监死后精魂未散,故在临水堡西门外路北为他修建享祠,俗称“阮太监庙”。《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曰:“太监庙,临水堡西门外 乃太监阮和镇守甘肃时胡虏犯边,先锋遇敌战败自刎。后人夜闻军声相喊,以为精魂未散,遂立庙。”相传肃州为其建庙后,阮太监精魂化作大面神执剑护佑古城。《重修肃州新志》载:“先年常^金鼓之音,立庙后虏复至城下,见一大面人披发执剑上立。翌日,众虏俱出疮疹,遂惧而退,人甚异之。”阮太监死后精魂未散之说固然迷信色彩浓重,然为国捐躯者当受后人的尊重和纪念。
  现今村名
  临水村,因境内“临水堡”而得名。原村属原临水乡,今属三墩镇。村域东接高台县界,北至门村,西至临水河,南至仰沟村。驻地东沟,地理坐标:东经98°47‘,北
  临水村村委会驻地
  纬39° 46’,位于三墩镇东部,在原临水大队第5生产队(今
  3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解放前为临水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临水乡的3、4行政村;1958年
  9月为临水公社临水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永红大队”,
  当代曾用乡名
  而得名。原乡隶属肃州区。乡域西至临水河,北至夹山,东与高台县、肃南县为邻,南至铮尖乡。驻地临水堡,地理坐标:东经98°46’,北纬39° 46‘,位于县城
  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北沟村” 4个村民小组(原为9个)随村并入,同年8月全村9个村民小组随乡并入三墩镇至今。现有居民728户、2657人。
  临水乡(1949.10-1958.9; 1983.3—2006.8 ),因“临水堡”
  原临水乡政府大门
  东偏北25公里处,西距三墩镇镇政府驻地7公里。临水乡驻
  地解放前属临水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区公
  所所在地,下辖闇门、临水、临镇、前所、官下、中渠、石河、三墩、长城、常祁10乡;1953年7月,石河乡、三墩乡划归城东区,又从临水乡析出第四行政村下黄新立临东乡,从闇门村析出4、5行政村与从金塔划入的金大乡10村新立鸳鸯乡,时辖10乡;1954年4月从官下乡析出黄泥堡、新湖两个行政村新立“黄泥堡民族乡”,由县上直管;1955年撤区并乡时临东并入鸳鸯,闇门、临镇并入临水,前所、官下并入中渠,常祁并人长城,原境内时有鸳鸯、临水、中渠、长城、黄泥堡5乡;1958年9月分属临水公社和黄泥堡公社,同年12月黄泥堡公社撤销并入;1961年6月从中析出部分乡域划归新立的三墩公社和中渠公社;1965年6月中渠公社并入;1966年11月更名为“永红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80年7月从临水公社析出黄泥堡公社;1983年3月改为临水乡,下辖鸳鸯、闇门、北沟、临水、仰沟、下黄、下坝、双塔、中渠、红泉1。个村;2006年8月撤乡,10个村随乡并入“三墩镇” 。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