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黄泥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57
颗粒名称: 18.黄泥堡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36-38
摘要: 黄泥堡,亦名“上黄泥堡”,因城堡用黄色胶泥夯筑又位于“下黄泥堡”南部而得名,位于今黄泥堡乡黄泥堡村境内,建筑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18.黄泥堡
  明代城堡名
  黄泥堡,亦名“上黄泥堡”,因城堡用黄色胶泥夯筑又位于“下黄泥堡”南部而得名,位于今黄泥堡乡黄泥堡村境内,建筑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现今村名
  黄泥堡村,因境内有“黄泥堡”城堡而得名。隶属黄泥堡乡。村域东至沙枣园子村3组,北至临水村,西至双塔村,南至新湖村。村委会驻地上黄泥堡,地理坐标:东经98° 48‘,北纬39°42’,位于黄泥堡村3组,东南距乡政府驻地1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5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6区)官下乡(5乡)第3行政村;1954年4月从“官下乡”析出上黄泥堡、新湖两个村合并新立“黄泥堡民族
  苦泥堡村村委会驻地
  乡”,1955年11月名为“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第1行政村;1958年9月为黄泥堡公社“上黄大队”,同年12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中渠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6年11月改称“永红公社永上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80年7月划属新立的黄泥堡公社,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从中析出“沙枣园子村”,时辖3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176户、620人。
  现今乡镇名
  黄泥堡乡,位于肃州区东部,西距城区27公里。
  【地名来历】因域内曾有“黄泥堡”城堡而得名。
  [历史沿革】黄泥堡,元属肃州路,
  黄泥堡乡政府办公楼
  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直求州,氏国属酒尿县临水乡弟5保;
  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6区)官下乡(5乡)第3行政村;1954年4月应国家民族政策从“官下乡”析出上黄泥堡、新湖两个行政村新立“黄泥堡民族乡”,由酒泉县直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定名“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辖上黄泥堡、新湖两个高级社;1958年9月为黄泥堡公社,辖“上黄”、“新湖”两个大队;同年12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中渠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80年7月从临水公社析出新立黄泥堡公社;1983年3月改称“黄泥堡裕固族乡”,下辖沙枣园子(由黄泥堡村析出)、黄泥堡、新湖3个村共10个村民小组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乡域东至东滩与高台县接壤,北至三墩镇临水村,西至三搀镇双塔村,南至铧尖乡漫水滩村。驻地沙枣园子,地理坐标:东经98°49‘,北纬39°42’,
  位于肃州城区东部,在沙枣园子村境内。地势属平原,整体西高东低,坡度平缓。最高处为湖子梁,海拔1394米;最低处为八里井子,海拔1359米。地貌属含碱量高的二潮地和荒漠、草场;绿洲呈东西条状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内陆荒漠区干旱气候,无霜期135天
  
  左右。乡域总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荒漠草场11.3万亩,以生长芨芨草、芮草、白茨、骆驼刺为主。二潮耕地6366亩,适宜玉米、大豆、洋葱、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甘草、锁阳、苁蓉、沙枣、红柳、芨芨和芒硝。
  【人口与宗教】全乡3个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43户,1679人,通行酒普方言。裕固族民众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汉民少部分信奉汉传佛教。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