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三奇堡得名的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51
颗粒名称: 【延伸阅读】三奇堡得名的传说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2
页码: 29-30
摘要: 三奇堡,元代城堡,时名不详;明代万历年间已称“乱古堆堡”。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延伸阅读】三奇堡得名的传说
  三奇堡,元代城堡,时名不详;明代万历年间已称“乱古堆堡”。明《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乱古堆堡,城东南一十五里,以此处多高土垒,人传以为'古堆',故名。”清《肃州新志》村堡条下载:“乱古堆堡,在城东南十五里,以土多高阜似垒,故名。居民百余家。”而该志在“冢墓”条下又曰:“乱古堆,在城东南十五里,相传蒙古主铁木真以兵取肃州,杀戮甚众,尸积原野,掘大坑埋之。后凡无主骸骨悉瘗于此,故名。一说地土多高阜,似垒,得名。”不管怎么说,提起“乱古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乱葬岗”。说起三奇堡的得名,还与左宗棠、马文录有关,而“乱古堆”这一不雅致的称谓一直延续到清同治七年。
  同治四年,肃州青头山猎户马文录与回回堡哗变守军攻克嘉峪关、占据肃州城,朝廷先后派东、北、西三路大军进剿未果的情况下,于同治七年十一月诏令陕甘总督左宗棠“分兵屯肃州”,左宗棠“乃遣徐占彪将六千人往”,进驻肃州洪水坝乱古堆堡扼守肃州南路。相传徐将军驻扎此堡以后,发现此地有三“怪”:一是地名怪,恐于军不利;二是井、泉怪,城内的井和城外的泉相通;三是校场东侧的“碉楼”造型怪,作用不明。于是上书“左军门”要求更名,左宗棠复信将“乱古堆堡”更名为“三奇堡”。至于“井、泉相通”一说,耆老至今说得有鼻子有眼。原来城中的“官井”源泉不竭,马弁在井旁饮马时,官马相踢将草料踢入井中而霎时不见,而在城北垡湖中放马的士卒回来却说,草料从湖场的“滚锅泉”中涌将出来。另外校场东侧有一座建筑俗名“碉楼”,状若方城,既无出入之门、也无上下的台阶,将军问城中耆老,说是元鞑子让罪犯“坐井观天”的监狱。或许后两点确实让初来乍到的人感到奇怪,而真正让徐将军要求更名的原因,还是那个既不雅致,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地名“乱古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