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河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44
颗粒名称: 9.上河清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19-21
摘要: 上河清堡,与中河清堡、下河清堡两座丰乐河沿线的城堡相对而言。上河清堡,原名“永清堡”,含义是永久清明的寨堡。
关键词: 地方史志 酒泉市

内容

9.上河清
  明代城堡名
  上河清堡,与中河清堡(今紫金城)、下河清堡(今高台双井堡)两座丰乐河沿线的城堡相对而言。上河清堡,原名“永清堡”,含义是永久清明的寨堡。古城坐北向南,近似长方形,城周一百八十丈,南垣东头辟门。《肃镇华夷志》寨堡条下曰:“上河清堡,城东南一白一十里,’永清堡’是也。田土颇广,人稍庶足,但无井泉,夏取涝池盛水,冬取河冰以食。先年,兵备天津张愚凿井数丈,不及泉而止。”城内曾有多座形制精巧的庙宇,城外东侧靠北为龙王庙,庙门前辟大涝池一泓,便是城内外居民汲水之源。
  【延伸阅读】高良佐笔下的上河清
  高良佐,江苏松江(今上海)人。1935年夏,作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的文学侍从,随从邵氏视察陕、甘、宁、青、蒙期间,在《西北随辂记•河西之行》中记载了上河清民众的不平心理和苦难窘态:“上河清堡,有商店数家,时已钟鸣三下又五十分矣。即下车至福禄寿药肆前小憩,并索饮料。祁连山脉,横亘于前。皑皑者白雪也,遥望似觉凉气入怀,心理使然也。门首旁有题字云:’洋洋得意各机关,无限人才岂等闲?听得一声尽义务,欢颜立刻变愁颜。'又一旁云:'大众纷纷说共和,共和毕竟果如何?欺人欺己真堪笑,犹道人间幸福多。'此句虽俚,亦一种民众心理之表现也。自此西行,时见沙滩乱石、荒烟蔓草,境极凄凉。而居民鸠形垢面,十三四小女子亦都裸体。艰窘可悯之态,尤足萦怀不去。大抵甘肃人民生活之惨苦,自表面上视之,以河西为甚,而河西尤以武威以西迹象显著。”
  高氏的《西北随辂记》于次年元月在邵氏的关照下出版发行,然河西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未因高氏披露苦难现实而得到改观,而真正得以改观者,当属后来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
  现今村名
  上河清村,因境内有“上河清堡”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丰乐河,北至长沙岭滩,西至二坝村,南至红寺堡村。村委会驻地原为上河清堡,地理坐标:东经98°52',北纬39°25’;今驻地为原“西三坝村”驻地曹家铁门庄,地理坐标:东经98°51’,北纬39°26‘,位于金佛寺镇东北部,在原西三坝大队第5生产队(今上河清村3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上河清乡(2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寺乡,属“先锋高级农业合作社” 1、2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先锋大队” ;1961年6月属从“金佛寺公社”析出的“红寺公社”,更名“上河清大队”;1965年6月随社并入“金佛寺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东风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5个生产队;
  1983年3月改称“上河清村”,时辖5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西三坝” 5个村民小组(原为8个)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411 户、1495人。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九辑 地名文化专辑》

出版者:政协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以挖掘地名文化渊源、记述地名演变脉络为重点,史料性、知识性、趣味性兼顾,在纵向追述地名内涵的基础上,外延用“延伸阅读”横向陈述,再加上370余幅新老照片映衬,既反映出历史厚重感,又能凸显当今城乡居民享有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