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堡篇
肃州作为汉代酒泉郡郡治所在地,在唐末、五代以及整个明朝均处边关要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大大小小城堡数十座,除酒泉古城、下古城、皇城分别系汉代酒泉郡福禄县、会水县、乐疽县县城遗址外,境内尚有明洪武年间增宽加高的元代城堡永定堡(清称总寨堡)、金佛寺堡、清水堡、乱古堆堡(清末称三奇堡)、临水堡、河清站堡(今称紫禁城),它们与新建的嘉峪关关城以及嘉靖二十八年加固的下古城、新城(遗址今在嘉峪关市新城镇政府西北1公里处)、塔尔湾堡(今为嘉峪关市文殊镇所在地),作为拱卫肃州的十大军事城防而存在。今肃州地面上遗留的数十座城堡遗迹中,屯升堡、营尔堡建造最晚,分别是清雍正后期、同治后期建造的。其余均为元代、明代建筑,其中最晚的谭家堡等城堡,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建成。明代的肃州城堡布局呈现两大特点,一是为了境内百姓的安全,在长城沿线建造两山口堡、野麻湾堡以防鞑靼南下;在沿山一线建造沙河堡、红山堡、永安堡(今称观山堡)、红寺堡、大庄堡、中截堡、上寨堡以防海虏从各山口北上。二是为了安插关外黄番入肃,在中部泉水露头的地带建造头墩堡、二墩堡、小沙渠堡、小铧尖堡、大铧尖堡、中渠堡、黄泥堡、东暖泉堡(遗址在今总寨镇店闸村南侧);在河北建造老鹳窝堡(今果园堡)、屯庄堡、板桥堡、暖泉堡、谭家堡。上述城堡,在清代除个别城堡军民合用外,其余均为村堡,住户数十家、一二百家不等,保存相对完好,清末、民国一般为乡、保、校所在地,上世纪匕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高潮中,社队缺乏肥料,大多被拆除运往农田中。如今,除紫金、皇城、中截仍右数段残垣外,其余均痕迹鲜有。不过,以城堡命名的地名却被沿用至今。
1.肃州州、路、卫、直隶州、区名肃州,战国至秦为月氏地,汉初为匈奴右地西汉元狩二年设置郡县,为酒泉郡、福禄县所在地;魏晋(东晋义熙年间曾为西凉国都)区政府大楼因之;南北朝时期为北魏酒泉军所在地;隋设肃州,为肃州和酒泉县所在地;唐因之,后为吐蕃所据;宋、辽、金时被西夏所有;元为肃州路所在地;明为肃州卫所在地;清为肃州直隶州所在地;民国设酒泉县,辖2镇9乡;1949年10月建政时,辖11区87乡6个街道政府;1958年9月公社化时,辖1区18社;1964年11月市改县时,辖1镇21社(含文殊、嘉峪关、新城3社);1985年撤县设市时,辖1镇19乡(含新设的黄泥堡乡);2002年撤市设区时,辖5镇(含城关镇)15乡;现辖7个街道办事处21个社区、15个乡镇122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 413390人。
古城名要说河西的古城哪座最古老?非酒泉城莫属。元狩二年(前121 )汉武帝首置酒泉郡,酒泉代表河西。元狩四年(前119 )建酒泉城,郡、肃州古城东垣及东南角魁星楼县(福禄县)同城。要说酒泉的来历,则与城东那眼“酒泉”有关。酒泉,又曰“金泉”。《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条下注引东汉应邵说:“城下有泉,其味如酒,故曰’酒泉’”。东晋地理学家、河西著名学者、敦煌人阚驷在他的地理学著作《十三州志》中说:“酒泉,原名’金泉’,有人饮此泉水,见有金色,照水往取,得金,故名金泉。”《神异经》中说“西北有’酒泉’,澄清如镜,饮者皆不死。”唐代颜师古则说“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不管怎么说,酒泉城以“泉”命名是确凿无疑的。至于说霍去病征战河西有功,汉武帝赐御酒犒军,霍将军彳顷酒入泉与将士共饮,那已是后来的传奇故事了。
东汉光和三年,酒泉频发地震80余次,郡城遭到毁坏。
东晋永和二年(346 ),酒泉太守、福禄伯谢艾主持重筑酒泉城当时新筑的酒泉城,南北只有一条中街,东西狭窄,即今天的南北大街以西、北环西路以南、西环路以东。城周长三里三百一十七步,开东门(即今鼓楼位置)和南门(即今小西街南端的晋城门)。隋设肃州,酒泉城更名为“肃州城”。此城沿用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 ),肃州卫指挥佥事裴成主持扩展城垣,拆除东城墙向东扩展到今天的东环路西侧,并从内外两面加厚了能够利用的旧城墙。新旧城周长达八里三分,城高一丈五尺,顶宽一丈,开东、南、北三座城门,并修建了各自配套的二层重檐城楼和瓮城以及西南、西北角的敌楼。南门、北门的瓮城门向东开,东门的瓮城门向南开。成化二年(1466),巡抚徐廷璋又拆除东瓮城增筑了东关城,东西长一里,南北宽六十丈,三面全长二里四分,开南、北、东三座哨门。这样酒泉古城又增加了东哨门上的一座二层重檐城楼,全城周长十里七分。正德十三年(1518),兵备陈九畴在城四周补筑敌台(马面)五十座;在东南、东北角各增敌楼一座。嘉靖九年(1530 ),副总兵周尚文重修东城门楼。万历二年(1574 ),兵备道孙坤、参将姜显宗呈文报批,用青砖包砌肃州大城。各城门门楣上均嵌有砖雕名称。东哨门曰“迎曦”,东城门曰“禄福”,南城门曰“金墉”,北城门曰“镇朔”。从此,肃州城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座雄伟壮观的大城。
肃州古城为什么没有西门?对这个问题,美国哈莉特•韦勒女士编著的《穿越戈壁的驼队》一书中有:“肃州的城墙全是用砖修筑的,既完整,又雄伟。” “肃州城市的几条大街竟是出人意料的宽阔和平坦,四大马路交会的城市中心是鼓楼。”“这个城市比我看到过的任何一个当地城市都要好,也许对这些城市我已经习惯。这个城市东西长、南北短,只有三个城门,没有西门。说是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有一个门,主要的大路可以通到那里,所以有时就把嘉峪关称作’肃州的西门’。”这个诠释是国际友人道听途说的,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仔细琢磨,东晋的酒泉城就没有西门。酒泉城千百年不设西门,或许与堪舆学有关,暂时存疑为好。
外国人眼中的肃州城如此雄伟壮观,为何民国时期游人笔下的肃州城又很破败?原因是同治年间肃州城再次遭受了战乱。马文录占领了肃被毁坏的肃州府(光绪元年照)州城,清军久攻不下,最后架炮于城西炮轰城内,使之变为一片瓦砾。上图名为“被毁坏的肃州府”,乃国际友人于1875年(光绪元年)拍摄的,画面中除城楼和城墙基本完整外,城内几乎无完整的建筑物和树木。如今七、八十岁老人记忆中的肃州城及其庙宇、府衙、街巷,那是光绪年间陆续恢复的。经历战争创伤的肃州府,自然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恢复旧貌,故肃州城的景象大不如前。
肃州古城,倾注了先辈的心血、智慧与汗水,经历过历史上的数次辉煌和战争蹂躏,也遭受过人为的毁坏。假如没有战乱,假如人们把它视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至少也是肃州区的一笔宝贵财富。
现为酒泉市和肃州区所在地,市政府在新城区世纪大道中段,区政府在老城区西大街东段北侧。
【延伸阅读】肃州的来历酒泉改称肃州,是在隋文帝仁寿二年(602 ),据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
隋末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姑臧(今凉州区)人李轨亦不甘落后,于大业十三年(617 )七月在姑臧起事,自称大凉王,割据河西。
公元619年,唐高祖平定李轨,收复河西后分瓜州的玉门县(由北周的会稽县改)归属肃州。肃州置刺史,隶凉州总管府,掌管酒泉、福禄、玉门三县。后置肃州都督府,督肃、瓜(辖晋昌、常乐二县)、沙(辖敦煌、寿昌二县)三州,属陇右道。从此,“肃州”这个称谓长久地固定下来并延续到民国二年(1913)。甘肃行省也因元代主辖甘州、肃州而得名。
关于肃州的来历,《二十四史》及其地理志和其它地方志均无明确记载,唯手写本《肃州新志•地理形胜》有:“秦关百二,肃居其一,东引中原八州,西接新疆万里,面空桐而枕蒙荒,拥雄关而抗绝塞。”此《志》对肃州在祖国版图上的险要位置作了精辟的描绘,且引《汉书》:“肃振国威,以通西域,隔绝匈奴不使与南羌通,以断匈奴右臂”为证论述肃州的来历。
《汉书》的作者班固把“通西域,隔绝匈奴不使与南羌通”的基点建立在“肃振国威”上,而“振国威”则寄希望于“肃”。《谥法》有:“执心决断曰’肃’”,那么“肃振国威”则有“决心重振国威”的意思;《尚书•太甲》中又对“社稷宗庙,罔不祗肃”中的“肃”字释为“严”,那么“肃振国威”则有“严疆振国威”之意。再联系《肃州新志•地理形胜》编者按:“从远而论,东以关辅为内庭,西以伊循为外屏,南以青海为亭障,北以大漠为斥堪。襟山带河,足限戎马,所谓西陲锁錀也;由近而论,面瞰雪岭、北倚长城,临水渟于左,嘉峪峙于右,内有讨来、红水之潆洄,外有黑河、白湖之环绕,群峰拱卫,虎踞豹隐。虽地兼沙卤,居杂戎番而泉香土沃,草茂牧肥,具此形胜,足以有为矣!”据此大到地理位置、小到形胜物产的分析,“肃州”确是“西陲锁錀”、“虎踞豹隐”的天然严疆和军事重镇啊!2.皇城汉代古城名皇城,本为汉“乐涫县”城,西凉为“建康郡”城,唐为“福禄县”城;元初元军沿弱水南下首取肃州,相传此城由皇太子驻守,后来太子登基即名“皇城”,得名来由大概与今肃南县的飞辖区一一皇城儿滩的“皇城”来历相仿。名称延续至今。
现今村名皇城村,因境内有“皇城”遗址而得名。隶属下河清镇。村域东至白疙瘩滩,北至紫金村,西至五坝村,南至长沙岭滩。村委会驻地皇城,地理坐标:皇城村村委会驻地7东经98°57,,北纬39°32,,位于下河清镇东南部,在原皇城大队第3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北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10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9区)下河清乡第1行政村;1953年7月属新立的双城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下河清乡“双城高级农业合作社” 1、2分社;1958年9月属“红旗公社皇城大队”,同年12月属“清水公社下河清大队” ;1961年6月属“下河清公社皇城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卫公社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2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皇城村”,时辖12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8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62户、1783人。
境内有皇城遗址和淌沟等汉墓群。
3.紫金元代古城名因古城位于上河清堡与下河清堡之间,初名“中河清堡”。后因古城位于高台所到酒泉城的驿道边,又名“河清站堡”。史书、方志中并无“紫金城” 一说,概因古城城垣呈紫铜色而俗称“紫金城”。该,城属元代城堡,明洪武年间曾增高加宽过。原为军堡,后来驿道改走北路,官军改戍野麻湾而变为民堡。据《肃镇华夷志•河清堡图说》载:“河清堡,设在适中平川中地,土城周围紫金城遗址二百五十丈。东北至盐池堡七十里,南至镇夷所属清水堡五十里,西南至金佛寺堡五十里,西北至临水堡七十里,北至双井堡六十里。内设防守官一员,军丁五十五名,马二十匹。……所管沿路墩台五座,并无边垣、水头。原系大路驿递,万历三十一年将甲军七十七名、骡牛四十五头只改发双井堡。四十四年四月内,尽将官兵撤调野麻湾,本堡作为民堡,居民耕牧。”《肃镇华夷志》村堡条下载:“中河清堡,在州城东南九十里,即河清站。先年地僻,驿递不变,明万历三十一年,将驿站改移双井堡,居民益少,仅数十家。”解放后,紫金城系肃州古城、嘉峪关关城之外城垣保护最完整的一座城堡,角墩、马面、垛口、炮眼历历可数。城开东门,城门上有“老爷楼” 一座(即关帝庙)。其脊檁上朱书:“大明天启七年重建” 。城门外有瓮城,门向南开,上有敌楼一座。其余三道城垣,在居中的马面上亦有庙宇建筑。远远望去,甚为壮观。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如今只有几段残垣。
现今村名紫金村,因境内有紫金城而得名。隶属下河清镇。村域东至白疙瘩滩,北、西两面与肃南明花乡接壤,南至皇城村。村委会驻地西硝房,地理坐标:东经98°58,,北纬39°33,,位于下河清镇北部,在原紫金大队第3生产队(今3组)境内,南距镇政紫金村村委会驻地府驻地2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10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9区)下河清乡第5行政村;1953年7月属新立的双城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下河清乡“双城高级农业合作社”3、4分社;1958年9月属“红旗公社紫金大队”,同年12月改属“清水公社下河清大队”;1961年6月属“下河清公社紫金大队”;1966年11月改称“红卫公社红旗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紫金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原北滩村2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合编为第6组至今。现有居民438户、1675人。
4.清水明、清驻军城堡名清水堡,因榆林坝清泉水流至其地而得名。土城城周二百七十五丈,开东、西两门。城外有护城河,上架吊桥以便通阻,明嘉靖年间驻马、步兵三百零二名,其中指挥使一名,领军百户一名,万历年间防守官改为守备。自顺治十五年起,“额设守备一员,额设马战、守兵一百四十五名,内马战兵四十九名,守兵九十六名。”乾隆年间驻原发骑兵一百名,招募步兵五十名,由都司统领。城内以什字划分东、西、南、北四街:东街有都司署及营区,都司署于民国七年(1918)由肃州举人闫毓善倡议改办“酒泉县第二高级小学”。北街为寺庙区,药王庙、三官庙、大佛寺等寺庙罗列两侧。西街居中路段耸立一座提额为“孝德可风”的牌坊,那是乾隆年间官府奉敕为榆林坝监生杨澣之子-孝廉杨如柏建造的,褒奖其生前孝友、清廉,品行方正。南街端头的城墙上建有关帝庙,俗称“老爷楼”;东南角墩上有魁星楼一座,以表清水地面人才辈出。
现今村名清水村,因位于“清水堡”周边而得名。隶属清水镇。村域东至白沙河,北至将台墩,西至烟洞沟石河,南至三支渠。村委会驻地何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9°01‘,北纬清水村村委会驻地39°22’,位于清水镇北部,在原四湾大队第1生产队(今清水村5组),东距镇政府驻地1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6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9区)清水乡第1、2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清水乡“清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分社;1958年9月属清水公社清水大队;1966年11月属“红光公社红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7个生产队;1974年将位于西湾的8个生产队析出成立“西湾大队”,时剩9个生产队、1个林场;1983年3月改称“清水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原西湾村6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1065户、3830人。
[延伸阅读】感天动地清水来关于清水的来历,坊间传闻有三:一说此地枯焦,西边的丰乐河水和东边的马营河水尚未引至“清水村”这地方,所以民间期盼清泉水至,愿景“清水” 。 —说村东的白沙河河床鲜有黄土,下泻之水清澈见底,故名“清水”。一说唐僧流泪感天动地,清水徐来为高僧解渴:相传唐僧沿河西走廊去西天取经,一日清晨从骆驼城出发奔向红墙关,由于贪恋元山子的榆树和马营岗的军马,一路信马由缰错过宿头。过马营河时已夜幕降临,至红墙关关门已闭,任你如何叫关,守关士卒就是不开。陆月的夜晚,从北方吹来的风还是热的,再加上饥渴难耐,一阵眩晕使其栽下马来,失去知觉。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股凉风袭来,他苏醒了。眼望满天星斗,勺儿星已经西移,凭经验判断,此时已至午夜。爬至马前,白龙马喘着粗气,想必也饥渴难忍。他想:“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要是天亮仍不开关,我和马就会活活渴死在关前。遭逢绝境生不足惜,只是真经未取就殒命荒途,既枉修半生,又连累了你白龙马啊!”想到这里,禁不住潸然泪下,又一次昏厥过去。天色放明,高僧被白龙马用嘴撕醒,只见东面一条溪流由南而北流淌,唐僧霎时兴奋无比。一咕辘爬起来向溪流奔去,痛饮了一顿,又装满了皮袋子。
唐僧做梦也未想到,原来出山向北流淌的“仙人河”水被他的泪水所感动,折头向西北流至红墙关地面,于是白沙河形成了,地名也由这地理实体而取名“清水”。
当代乡镇名清水镇,位于肃州区东南部,西北距城区75公里。
【地名来历】清水,因榆林坝清泉水曾流至其地而得名。
【历史沿革】明属肃州卫镇夷所,清属肃州直隶州高台县,民国为酒泉县河东乡1、2、3、4、5、6、7、8、9、10保,今属肃州区。1949年1。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9区)的马营乡、东渠乡、西渠乡、三合乡、清水乡、半坡乡和三泉乡的两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分属屯升乡、清水乡和三合乡,1958年9月分属清水公社和屯升公社,同年12月红旗公社(下河清公社的前身)并入清水;清水镇政府办公楼1961年6月下河清又从清水划出;1966年11月分属“红光公社”和“前锋公社”,1971年2月同时恢复旧名,清水公社辖6个大队,屯升公社辖1。个大队;1983年3月分别改称“乡”,清水辖6个行政村,屯升辖10个行政村;1986年2月清水撤乡设镇;2006年3月将清水镇西湾村并入“清水村”,将屯升乡东三村与东一村合并改称“屯升村”、东二村并入西一村、黄草坝村并入西二村;同年8月原“屯升乡” 7个村随乡并入,清水镇时辖盐池、清水、半坡、榆林坝、中寨、上寨、屯升、西一、西二、西三、沙山、马营12个村,1个社区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隶属肃州区。镇域东至高台县界,北至肃南县明花乡,西至丰乐乡,南至祁连山。政府驻地清水堡,地理坐标:东经99°02’,北纬39°21‘。地势属洪水冲积扇平原,平均海拔1800米。整体南高北低,坡度较为平缓,绿洲呈块状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内陆荒漠区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沙山、马营无霜期稍长;黄草坝地片无霜期稍短)。镇域总面积3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014亩,多属沙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青棵、谷子、糜子、大豆、黄豆、13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锁阳、锦丰梨、早酥梨、制种玉米、洋葱和多种脱水蔬菜。境内有将台墩、韩秀墩、河口墩等烽墩遗址;黄草坝、榆林坝、夹山子三座水库和马营河大峡谷。
【人口和宗教】全镇12个村、1个社区、8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95户、18360人,通行清水方言,部分乡民信奉汉传佛教。
5.盐池堡明代城堡名盐池堡,原名“上盐池堡”,因相对于村东北儿十公里外的镇夷“下盐池”而得名。上盐池堡是明代前期坐落于交通要道上的城堡,向西可达酒泉,向东可达高台,向北经下盐池可达镇夷直至蒙疆,向西南经清水堡可达各山口。当时肃州卫所属的镇夷“下盐池”盛产贡物“晶盐”,却不适合贮存食盐,而“上盐池”不产盐,却有贮存食盐的良好条件。一则此地干燥,便于贮存食盐而不至于使之受潮分化;二则此地地处交通要道,便于运输和征收盐税。后来,驿道改走下路,“上盐池”的食盐集散地地位才被“中寨”所取代。
现今村名盐池村,因“上盐池堡”而得名。隶属清水镇。村域东至马营河,北至将台墩南滩,西至燕子河,南至中寨村。村委会驻地小渠沿,地理坐标:东经99°07',北纬盐池村村委会驻地 39° 21’,位于清水镇东北部,在原盐池大队第4生产队(今4组)境内,西南至镇政府驻地7公里。解放前为河东乡第4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河东区(9区)三合乡(4乡)第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清水乡;1958年9月称“清水公社盐池大队”;1966年11月改名“红星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盐池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1个林场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366户、1250人。
境内有韩秀墩遗址。
6.半坡城堡名半坡堡,位于清水堡和中截堡之间,今遗迹不存。
现今村名半坡村,因村域地处祁连山北麓缓坡的中间地带而得名。隶属清水镇。村域东至烟洞沟石河,北至甘新公路,西至西岭岗滩,南至祁连山。村委会驻地半坡堡子,地理坐标:东经98°59',北纬39°21',位于清水镇西部,东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7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半坡乡的3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清水乡;1958年9月为“清水公社半坡大半坡村村委会驻地队”;1966年11月改称“红旗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半坡村”,时辖11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42户、1686人。
境内曾有“黄番”喇嘛寺庙一一“蛇眼寺”遗址一处,现有烽燧遗址一座。
【延伸阅读】余年寺辩讹余年寺,本名“蛇眼寺”,这座藏传佛教喇嘛寺曾坐落于清水堡半坡地面,约建于明万历后期。讹称“余年寺”由来已久,乃清水五堡村民旧操镇夷方言所致,早在清康、雍时期已经形成“余年寺”之讹音。蛇眼寺,乃属黑番头目蛇眼宛冲所统部落的家庙,是以蛇眼宛冲的姓氏命名的。明《肃镇华夷志•族类》“喃哈儿族”条下曰:“万历中有蛇眼宛冲总管干坝、黄草、榆林三山口部番。”其志在“住处”条下曰:“干坝口,城东南一百八十里,安插属番蛇眼宛冲土尔咱加族;黄草坝山口,城东南一百六十里,安插属番绰尔加族;榆林坝山口,城东南一百五十里,安插属番冬喃宛冲族。”而乾隆初年的《重修肃州新志•高台县•属夷》条下则曰:“镇夷清水堡营属夷三族,内有余年寺总头目一名余年他喇奔,驻牧三山口,有庄房一处,居住男妇大小九口,所以统辖西番三族。其三族:一在乾坝口,驻牧余年小头目一名,原名’奇古他’,今改名'宗思嘎',统部落四十七家,男妇大小共二百三十九名。一在茹林坝口,驻牧'贺儿'小头目一名锁南旦振,统部落九家,男妇大小四十三名。一在黄草坝口,驻牧东纳小头目一名,原名’策斤’,今改名'东纳达吉',统部落四十五家,男妇大小共二百二十五名。”今半坡村境内,有肃南县祁丰乡干坝口村的一块飞辖居民区,其中男性居民姓“余”,均属三族总管蛇眼宛冲的后裔。
按:引文中的“茹林坝”,即今清水的榆林坝;“贺儿”,即“霍尔”,指元裔西蒙古人。
7.中截(中杰)渠段名中截,因地处丰乐河“河东头坝”中截段而得名。
明代城堡名中截堡,因位于“河东头坝”中段而得名,遗址在今中截村6组境内。古城呈矩形,城周一百六十丈(南北35丈;东西45丈),开东门。东北、东南、西南有角墩,北垣正中有马面。据说清代在北墙正中修建火神庙时,将马面加宽增长作为庙台。现庙台台基长约五丈五、宽约二丈五。该城堡历经四次拆除:大炼钢铁时拆除庙宇建筑;“农业学大寨”时放城墙、运古土作肥料;修建中截小学时拆除东北角;东南角墩及东门南侧的城垣本残高10米,在2007年修建村委会时被拆除,目前古城仅剩三分之二。残存墙体大多高五六米、八九米不等。明《肃镇华夷志•镇夷所》“堡寨”条下曰:“中截堡,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据此,可知此堡明代即称“中截”,而非今之“中杰”也。
现今村名中截村,因“中截堡”而得名,讹名“中杰”。隶属丰乐镇。村域东至清水镇半坡村,北至兰新铁路,西至二坝村,南隔西岭岗滩与涌泉村相望。村委会驻地中截堡,地理坐标:东经98°55’,北纬39°23’,位于丰乐镇东偏北,在原中杰大队第7生产队(今6组)境内,西偏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8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东区(9区)中截乡(8乡)第1行政村;1954年5月随乡划归河西中截村村委会驻地区(8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大庄乡”;1958年9月与“仰沟”合建“中杰大队”;1966年11月改称“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1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中杰村”,时辖11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395户、1510人。
8.大庄堡明代城堡名大庄堡,明代城堡,约筑于万历初年,因其东有“大门庄”而得名。基址位于今大庄村委会南约1公里处的乡村公路东侧,城为正方形,辟东门。古城东南隅曾有庙宇,1912年在庙设学,系原大庄小学的前身。今城垣不存,唯临近村际公路的西垣北头尚存高不足2米,长约3米的墙基依稀可辨明代的夯土层。
现今村名大庄村,因境内有“大庄堡”而得名。隶属丰乐镇。村域东至前所村,北至二坝村,西至丰乐河,南至原“小坝村”、今前所村。村委会驻地高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51‘,大庄村村委会驻地北纬39°22’,位于丰乐镇西南部,在原大庄大队第2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河东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河东区(9区)大庄乡(9乡)的2、3行政村;1954年5月同“中截乡”划归河西区(8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涌泉乡”并入;1958年9月属“全丰公社大庄堡大队”;1966年11月改称“胜利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大庄村”,时辖1。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277户、1115人。
境内刘家沟口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一一干骨崖。
9.上河清明代城堡名上河清堡,与中河清堡(今紫金城)、下河清堡(今高台双井堡)两座丰乐河沿线的城堡相对而言。上河清堡,原名“永清堡”,含义是永久清明的寨堡。古城坐北向南,近似长方形,城周一百八十丈,南垣东头辟门。《肃镇华夷志》寨堡条下曰:“上河清堡,城东南一白一十里,’永清堡’是也。田土颇广,人稍庶足,但无井泉,夏取涝池盛水,冬取河冰以食。先年,兵备天津张愚凿井数丈,不及泉而止。”城内曾有多座形制精巧的庙宇,城外东侧靠北为龙王庙,庙门前辟大涝池一泓,便是城内外居民汲水之源。
【延伸阅读】高良佐笔下的上河清高良佐,江苏松江(今上海)人。1935年夏,作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的文学侍从,随从邵氏视察陕、甘、宁、青、蒙期间,在《西北随辂记•河西之行》中记载了上河清民众的不平心理和苦难窘态:“上河清堡,有商店数家,时已钟鸣三下又五十分矣。即下车至福禄寿药肆前小憩,并索饮料。祁连山脉,横亘于前。皑皑者白雪也,遥望似觉凉气入怀,心理使然也。门首旁有题字云:’洋洋得意各机关,无限人才岂等闲?听得一声尽义务,欢颜立刻变愁颜。'又一旁云:'大众纷纷说共和,共和毕竟果如何?欺人欺己真堪笑,犹道人间幸福多。'此句虽俚,亦一种民众心理之表现也。自此西行,时见沙滩乱石、荒烟蔓草,境极凄凉。而居民鸠形垢面,十三四小女子亦都裸体。艰窘可悯之态,尤足萦怀不去。大抵甘肃人民生活之惨苦,自表面上视之,以河西为甚,而河西尤以武威以西迹象显著。”高氏的《西北随辂记》于次年元月在邵氏的关照下出版发行,然河西人民的生活状况并未因高氏披露苦难现实而得到改观,而真正得以改观者,当属后来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现今村名上河清村,因境内有“上河清堡”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丰乐河,北至长沙岭滩,西至二坝村,南至红寺堡村。村委会驻地原为上河清堡,地理坐标:上河清村村委会驻地东经98°52',北纬39°25’;今驻地为原“西三坝村”驻地曹家铁门庄,地理坐标:东经98°51’,北纬39°26‘,位于金佛寺镇东北部,在原西三坝大队第5生产队(今上河清村3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上河清乡(2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寺乡,属“先锋高级农业合作社” 1、2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先锋大队” ;1961年6月属从“金佛寺公社”析出的“红寺公社”,更名“上河清大队”;1965年6月随社并入“金佛寺公社” ;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东风大队” ,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上河清村”,时辖5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西三坝” 5个村民小组(原为8个)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411 户、1495人。
10.红寺堡明代村堡名红寺堡,相传地近丰乐河西岸“红寺坡”的红墙寺院一一“喇嘛寺”而得名。寺院约建于明正德年间,而古城则筑于嘉靖二十八年。明《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红寺堡,城东南一百里。”古城为黄土夯筑,四角有角墩,辟东门,门外东北方向有大涝池,城外还有文庙和娘娘庙等建筑。城内北墙下建有坐北向南的关帝庙。其东侧有马王庙,西侧有雷公庙。北垣正中的马面上建有三官庙。古城中轴线以南多为民居。晚清《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红寺堡,红寺堡村村委会驻地在城东南一百里,居民有十家。”清同治五年,古城被马文录军占领,湘军收复时炸毁城垣数段,以后再无修补,遂为破城。民国时为保公所驻地,1938年利用堡内庙宇改设红寺小学。
现今村名红寺堡村,因境内有明代村堡一一 “红寺堡”而得名。隶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三坝河,北至上河清村5组,四至二坝河,南至丰乐口村。村委会驻地红寺堡,地理坐标:东经98°29’,北纬39°24‘,位于金佛寺镇东部,在原红寺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 8区)红寺乡(3乡)2、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红锋高级农业合作社” 1、2、5分社;1958年9月属“金佛寺公社红寺堡大队” ;1961年6月分属新立的“红寺公社” ;1965年6月随社并入“金佛寺公社”;1966年11月改称“东方红公社红丰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9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红寺堡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282户、1021人。
11.观山堡明清城堡名观山堡,“观音山堡”的简称,因位于“观音山”下而得名又名“永安堡”,具有长久安宁的意味。遗址位于沿山公路南侧,其东便是观山石滩。明《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永安堡,即’观音山堡’是也,城东南八十里,山口内塑有观音。”昔日的观山堡形制与其它村堡有别,外部用石头包砌,称它为“石包城”倒很贴切;东垣北侧辟门,是为角门。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城周一百零八丈,东南、西南两角有墩,城头无垛墙,但排有御敌的垒石。城内曾有龙王庙等三座庙宇,其余隙地为居民区,清末住居民百余家。《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永安堡,即’观音山堡’,在城东南八十里。山口内塑有观音像,居民百余家。”此城毁于解放后兴修水利期间,今无遗迹可寻。
现今村名观山村,因境内有“观山堡”而得名。原属原红山乡,今属金佛寺镇。村域东隔石滩与下四截村相望,北至沿山公路北侧,西至小庄村,南至观音山。村委会驻地观山堡,地理观山村村委会驻地坐标:东经98°43’,北纬39°26’,位于金佛寺镇西部,在原观山大队第1生产队(今4组)境内,东偏南距镇政府驻地5.5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7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观山乡(7乡)3、4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山乡,建“新联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金佛寺公社观山堡大队” ;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红山公社”;1966年11月改称“红星公社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1个生产队;1979年从中析出5个生产队新立“高沟大队”;1983年3月改称“观山村”,时辖6个村民小组;2003年11月随乡并入金佛寺镇;2005年9月将6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高沟村” 3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307户、1088人。
12.红山堡明代城堡名红山堡,因寨堡临近南部的“红山”而得名。《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红山堡,城东南七十里,因山红,故名。”古城南北较长,呈长方形,城周一百八十丈,四角有墩,城头有垛墙和女墙,辟东门。城内曾有龙王庙、关帝庙、无量宫等庙宇,东南角墩上建有魁星楼。东半城为居民区,清末住居民百余家。《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红山堡,在城东南七十里,因山色甚红得名,居民百余家。”现今村名红山堡村,因“红山堡”而得名。原属原红山乡,今属金佛寺镇。村域东至白滩,北至红沙河滩,西至西寨村,南至小庄村。村委会驻地红山堡,地理坐标:东经98°41',北红山堡村村委会驻地纬39。28',位于金佛寺镇四北都,在原红山堡大队第4生产队(今6组)境内,东南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解放前属河西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西区(8区)西坪乡(9乡)第4行政村;1954年5月随乡划归小庙区(1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红山乡;1958年9月为“金佛寺公社红山堡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红山公社”;1966年11月改称“红星公社建国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4个生产队、1个林场;1979年从中析出5个生产队新立“树湾大队” ;1983年3月改称“红山堡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2003年11月随乡并入金佛寺镇;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原“树湾村” 3个村民小组(原为5个)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505户、1852人。
13.营尔堡清代堡名营尔,汉属乐消县地。明万历间称“井田庄”,并无寨堡;寨堡大约筑于清代后期。相传营尔堡为同治年间清军平定“肃州回乱”时建造的,扼守洪水坝的满八旗部队在此扎过营,并由此得名。营尔的“尔”,《中华大字典》释曰:"尔,乃礼切,音’襧’,’荠’韵。’满’也,见《集韵》。”地名含义:满营,即驻扎过满八旗部队的营寨。城堡遗址位于原陕甘大道北侧,属今营尔村1组地界。城堡辟南门,开于东南隅。城内曾有娘娘庙、土地庙等建筑。1935年夏,高良佐陪邵元冲视察河西,说营尔堡“堡城雄伟,居民数家。”城堡现无踪迹可寻。
现今村名营尔村,因“营尔堡”而得名。隶属上坝镇。村域东至东沟村,北至马家沙滩,西至旧墩村,南至上红村。驻地刘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4',北纬39° 35',位于上坝钱东部,在原营尔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解放前属总寨乡第1保;营尔村村委会驻地1949年10月建政时为总寨区(7区)营尔乡(1乡)第1行政村;1955年11月“新沟”、“小沟”两乡并入时称“营尔乡营尔农业合作社营尔分社” ;1958年9月公社化时与“东沟分社”合建1个大队,称“营尔公社营尔大队”;同年12月随社并入总寨公社;1961年6月划归复立的“营尔公社”;1965年6月又随社划归“上坝公社” ;1966年4月从中析出“东沟大队”,时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称“上坝乡营尔村”,时辖9个村民小组;2003年9月为“上坝镇营尔村”;2005年9月将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69户、1821人。
14.三奇堡清代城名三奇堡本为元代城堡,遗址位于今村委会西侧10。米处,明曰“乱古堆堡”。城堡辟东门,城周150丈。东门外南、北两侧倚城各有羊、马城一区,属典型的元代城堡建筑风格。明洪武年间它作为拱卫肃州的十大军事要塞被加宽增高至二丈五尺,门外增设瓮城一座,门向南开;城门内北侧设6尺宽漫道一座,直达城门楼。东北、西北、西南各有角墩,北垣、西垣正中各设马面一座。西垣的马面较大,其上曾有“无量宫”建筑一座,宫前有5米宽的数十级台阶可下城中。明万历年间已变为民堡。城中心曾有“官井” 一口, “文革”中因在城内开辟果园被填。城门外羊城东侧有校场一区,其南侧曾有戏楼一座,相传在同治年间遭兵焚,如今只留下“徐家戏楼地”的称谓。其东侧有“碉楼” 一座,却无门、无台阶。其北的庙院称“龙王庙”,山门在东南角,正殿龙王庙坐落于一丈高的土台上,属五开间硬山顶、前卷棚大殿,气势雄浑;东、西配殿亦建在六尺高的土台上,西为三开间马王庙,东为三开间娘娘庙。各殿前皆有石条砌就的多级台阶,显得错落有致。院池东北角有参天杨树一棵,树身直径约1.8米,上分三杈,分杈的根部直径也近乎1米,堪称肃州的古树之王。古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拆除修建了学校和卫生院,古树于1976年被放倒用于修建大队部,木工将其截通而大树不倒,动用了 “东—75”拖拉机和几十个壮劳力才将其拉倒。光绪年间,三奇堡连续几科出了好多文武秀才,乡民为了答谢魁星,于光绪三十一年在古城东北角的角墩上集资修建魁星楼一座。斯楼也在修建卫生院的过程中被撤除。古城毁于1972年一 1976年,现有数段低矮的墙头残存于农家住户旁。
现今村名三奇堡村,因“三奇堡”在此而得名。隶属总寨镇。村域东至西店村,北与铧华尖镇小沙渠村、小铧尖村接壤,西至茅莓河,南至沙河村。驻地龙王庙,三奇堡村村委会驻地地理坐标:东经98°36’,北纬39°40‘,位于总寨镇西,在原三奇堡大队第3生产队(今3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5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4保;1949年10月属西店区三奇堡乡(4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入西店乡为“三奇堡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总寨公社三奇堡大队;1961年6月由总寨公社析出“西店公社”,分属西店公社的“三奇堡大队”和“新红沟大队” ;1965年6月“新红沟”大队并入“三奇堡”,三奇堡亦随社并入“总寨公社” ;1966年11月改为“胜利公社二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三奇堡村”,时辖10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0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乂将原牌路村的3个村民小组(原为6个)随村并入至今。现有居民896户、3273人。
原村境内有崔家南湾魏晋墓群、𠅤家崖湾墓群、滚锅泉、张家牌坊庄子和李家园子古核桃树。
河西最古老的核桃树核桃树分叉比碾子还粗该村3组“李家园子”里的占核桃树,相传为明代中叶所植,它经历了明、清、民国、共和国四个朝代,至今根深叶茂、硕果累累,树荫面积在360平米以上,至少也算河西的核桃树之王。它不仅仅是一棵青春永驻的古树,也是古肃州人文地理的元素之一,值得建档保护。
[延伸阅读】三奇堡得名的传说三奇堡,元代城堡,时名不详;明代万历年间已称“乱古堆堡”。明《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乱古堆堡,城东南一十五里,以此处多高土垒,人传以为'古堆',故名。”清《肃州新志》村堡条下载:“乱古堆堡,在城东南十五里,以土多高阜似垒,故名。居民百余家。”而该志在“冢墓”条下又曰:“乱古堆,在城东南十五里,相传蒙古主铁木真以兵取肃州,杀戮甚众,尸积原野,掘大坑埋之。后凡无主骸骨悉瘗于此,故名。一说地土多高阜,似垒,得名。”不管怎么说,提起“乱古堆”,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乱葬岗”。说起三奇堡的得名,还与左宗棠、马文录有关,而“乱古堆”这一不雅致的称谓一直延续到清同治七年。
同治四年,肃州青头山猎户马文录与回回堡哗变守军攻克嘉峪关、占据肃州城,朝廷先后派东、北、西三路大军进剿未果的情况下,于同治七年十一月诏令陕甘总督左宗棠“分兵屯肃州”,左宗棠“乃遣徐占彪将六千人往”,进驻肃州洪水坝乱古堆堡扼守肃州南路。相传徐将军驻扎此堡以后,发现此地有三“怪”:一是地名怪,恐于军不利;二是井、泉怪,城内的井和城外的泉相通;三是校场东侧的“碉楼”造型怪,作用不明。于是上书“左军门”要求更名,左宗棠复信将“乱古堆堡”更名为“三奇堡”。至于“井、泉相通”一说,耆老至今说得有鼻子有眼。原来城中的“官井”源泉不竭,马弁在井旁饮马时,官马相踢将草料踢入井中而霎时不见,而在城北垡湖中放马的士卒回来却说,草料从湖场的“滚锅泉”中涌将出来。另外校场东侧有一座建筑俗名“碉楼”,状若方城,既无出入之门、也无上下的台阶,将军问城中耆老,说是元鞑子让罪犯“坐井观天”的监狱。或许后两点确实让初来乍到的人感到奇怪,而真正让徐将军要求更名的原因,还是那个既不雅致,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地名“乱古堆”。
【延伸阅读】牌坊庄子二节妇张家牌坊庄子,曾坐落于今三奇堡村1组的原张家南庄和北庄之间,其东为纵穿甘新大道的薛家路槽。因此庄出了节妇程氏,官府于乾隆二年(1737 )为其建贞节牌坊而得名。程氏的贞节牌坊建在薛家路槽上,北距甘新大道不远。《重修肃州新志》“烈女”条下载:“程氏,系张奇桢妻,年二十四岁夫亡,抚孤孀守三十载。子丕义,为肃学岁贡(由州、府贡入京师国子监学习的𢊬生)。于乾隆二年绅士公举,建坊旌表。”丕义不负母望,以优异殿试成绩入仕为官。致仕后衣锦还乡,张家大坟院当由其出资建造。第二个节妇杨氏,属程氏本家子侄辈,夫宏义早亡,抚孤守节数十年,训子成立,州牧给匾旌奖。
按:封建社会是允许寡妇改嫁的,但节妇们为了尽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抚孤孀守数十年而矢志不移,其本身在为子女成长、家族和谐、社会稳定做贡献;官府为节妇“建坊旌表”或是“给匾旌奖”,既是对节妇行为的肯定,乂体现了官、民互动的社会价值。
15.铧尖古今地名铧尖,原名“小铧尖”,因地域形状西尖东阔形似“铧尖”,且与“大铧尖”东、西相对而得名。
村堡名铧尖堡,原名“小铧尖堡”,位于今铧尖镇政府和铧尖供销社及其北位置,方城,辟南门。明《肃镇华夷志》载:“小铧尖堡,城东二十里,有大湖场。”1925年,政府在堡内利用庙宇开办小学,“文革”期间又开办中学,那时虽庙宇不存,但城堡保护完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从中迁出,城堡遭毁。
现今村名铧尖村,因“小铧尖堡”而得名。隶属铧尖镇。
村域东至集泉村和上三沟村,北至小河和官湖,西至总寨镇原牌路村五组,南至总寨镇三奇堡村。村委会驻地小铧尖堡,地理铧尖村村委会驻地坐标:东经98°38’,北纬39°42、位于铧尖镇中部,在原铧尖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解放前属城东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城东区(4区)铧尖乡(2乡)1、2、3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上三沟乡” ;1958年9月属 铧华尖公社小铮尖大队”,同年12月属“泉湖公社铧尖大队” ;1961年6月复属车华尖公社;1966年11月改称“光明公社光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3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铧尖村”,时辖13个村民小2005年9月将13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至今。现有居民60()户、2224人。
[延伸阅读】辛先生坐翻鬼抬轿辛先生系铧尖村李家芨芨窝人,自幼聪颖好学,深得家传,善治疑难杂症,接骨技术尤妙,系泉水坝东片著名的中医,授业弟子颇多。
相传辛先生接骨用邪法,一气呵成的冰碴水犹如麻药,喷在骨折者患处霎时不疼,洪水坝民众尤信其术。还说辛先生燎三灾深夜行路,坐着鬼抬轿并有一头狼护轿,子时从芨芨窝出发去新地燎三灾,鸡叫前还要赶回来。辛先生的“神行太保”术,被年长者传得有鼻子有眼,然三奇堡李家高庄子的小三爷年轻气盛,尤其不信。
小三爷是老三爷的长子,堂中排行为三,自幼聪明,但好搞恶作剧。有一年夏天,堡子南沟有一人患了大头翁,辛先生每夜都要上来为其燎病。正好小三爷祖坟旁的小路是辛先生的必经之路,夜幕降临后他躲过大人的眼目来到祖坟旁,将路两边长起来芨芨结了三道绊索,躲在坟地中专等辛先生的鬼抬桥。
子时时分,皓月当空,远远看见辛先生快速走来,小三爷既未看见护轿的狼,也看不到轿子和抬轿的鬼,只不过先生的行进速度比常人跑起来还快。转眼间先生碰到第一道绊索,只见他一个趔趄栽倒在地上唉吆呻唤,看似摔得不轻。先生坐起并未起身,而是用手掐指算计,自言自语地说:“高庄子的三贼呀,你为何算计老夫?明日要和李三爷理论理论!”说罢,起身解开两道绊索继续前行。小三爷听得真、看得切,对辛先生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打算拜先生为师学一手绝活。
第二天,脸上红一块、紫一块的辛先生果然找上门来,他劝说老三爷赶快教育其子,免得他日后学坏,但对“三贼”昨晚所干之事只字未提。小三爷以为先生来家机不可失,赶忙从里屋出来跪下说:“请先生宽恕小子有眼无珠,请收小子为徒学一手绝活吧!”先生忙起身扶起他说:“你现在心术不正,学一手绝活反会害你的,还是先跟着你老子学学做人吧!”辛先生教育人有自己的方式,小三爷至老未学到什么法术,但也再没做损人利己的事。
当代乡镇名铧尖镇,位于肃州区中部,治所在铧尖村境内,距西偏北的老城区15公里。
【地名来历】因“小铧尖堡”而得名。
[历史沿革】元属肃州路,明属肃州铧尖镇政府办公楼卫,清属肃州直隶州,民国属酒泉县城东乡1、2、3保和西店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城东区(4区)上三沟乡(1乡)、铧尖乡(2乡)、铧沙乡(3乡)和西店区(6区)集泉乡(1乡);1950年从集泉乡析出“漫水滩乡”,时境内有5乡;1953年7月撤铧沙乡分立“大铧尖乡”和“小沙渠乡”,时境内有6乡;1954年1月将原属城东区的上三沟乡、大铧尖乡划属西店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分属集泉(漫水滩并入)、上二沟(铧尖乡并入)、大铧尖(小沙渠乡并入)3乡;1958年9月分属铧尖公社和总寨公社,同年12月分属泉湖公社和总寨公社;1961年6月属哗尖公社,时辖小铧尖、大锋尖、小沙渠、上三沟、集泉、漫水滩6个大队;1966年11月改称“光明公社” ,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83年3月改称“铧尖乡”,时辖6个同名村;2006年3月将原“大铧尖村”并入小沙渠村,时辖5个村;2017年10月撤乡改镇。
【地理实体描述】镇域东至肃南前滩,北至大河,西至茅庵河,南至总寨镇和上坝镇。政府驻地小铧尖堡,地理坐标:东经98°3‘ ,北纬39°42’。地势属平原,整体西高东低,坡度平缓,处于洪水冲积扇与泉水交接地带,绿洲呈块状分布,湖泊众多。
[气候和资源】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无霜期140天左右,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热风和霜冻。乡域总面积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357亩,多属碱性土壤,适合小麦、玉米、糜子、大豆、黄豆、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韭菜、韭苔、茄子、豇豆、西瓜等。境内有七一、焦家嘴、漫水滩等多座水库以及湖泊池塘,盛产鲤鱼、鲫鱼、鲢鱼和莲藕。冬季有数百只白鹭在小河湾越冬,是为一道靓丽的自然风景。
【人口和宗教】全镇5个村、3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798户,9945人,通行酒普方言。部分乡民信奉汉传佛教。
16.大铧尖古今地名大铧尖,因地域形状西尖东阔形似“锋尖”,且与“小铧尖”东、西相对而得名。
村堡名大铧尖堡,其址当在原大乍华尖小学附近,何时倾圮不详。
当代曾用村名大锋尖村(1983.3—2006.3 ),原村隶属原铧尖乡,今属铮尖镇小沙渠村地片。原村域东至三墩镇中渠村,北至大河,西至原小沙渠村,南至上三沟村。原村委会驻地大铧尖庙,地理坐标:东经98°41‘,北纬39°43’,位于铧尖镇东北部,在原大铧尖大队第3生产队(今小沙渠村7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7.5公里。解放前属城东乡第3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分属城东区(4区)铧沙乡(3乡)第1行政村;1953年7月撤销铧沙乡分立为“大铧尖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大铧华尖乡“王爱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属“铧尖公社大铧尖大队”,同年12月属“泉湖公社大铧尖大队”;1961年6月复属铧尖公社;1966年11月改称“光辉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叫尖乡大铧尖村”,时辖7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7个村民小组合并为4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小沙渠村至今。
17,罗马堡明、清寨堡名罗马堡,原名“骡马堡”,地名含义:驻牧“骡马”的寨堡。此地原为未开垦的荒原,相传明洪武年间千户曹费统领军民开凿东、西洞子坝时,所用骡、马的驻牧地及物资中转站,并于此设营寨。清中叶在“骡马寨”旧址上筑堡,取名“骡马堡”,后讹称“罗马堡”至今。
现今村名罗马堡村,因境内有“罗马堡”而得名,简称“罗马村”。隶属西洞镇。村域东隔红水河与总寨镇沙河村相望,北至南郊工业园区,西至西洞村,南至兰新铁路。村委会驻地殷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27‘,北纬39°39’,位于西洞镇东北部,在原罗马堡大队第4生产队(今2组)境内,南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西店乡第1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西店区(6区)酉洞乡(第11乡)的1个行政村;1953年10月罗马堡村村委会驻地从“西洞乡”析出,新立罗马堡乡;1954年1月随乡划归西南区(1区);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并人“西洞乡”,建“罗马堡高级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为“文殊公社罗马堡大队” ;1961年6月改属新立的“西洞公社”;1966年11月改称“向阳公社永胜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罗马堡村”,时辖12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1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458户、2006人。
境内有酒泉市特殊教育学校和酒泉火车站。
18.黄泥堡明代城堡名黄泥堡,亦名“上黄泥堡”,因城堡用黄色胶泥夯筑又位于“下黄泥堡”南部而得名,位于今黄泥堡乡黄泥堡村境内,建筑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现今村名黄泥堡村,因境内有“黄泥堡”城堡而得名。隶属黄泥堡乡。村域东至沙枣园子村3组,北至临水村,西至双塔村,南至新湖村。村委会驻地上黄泥堡,地理坐标:东经98° 48‘,北纬39°42’,位于黄泥堡村3组,东南距乡政府驻地1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5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6区)官下乡(5乡)第3行政村;1954年4月从“官下乡”析出上黄泥堡、新湖两个村合并新立“黄泥堡民族苦泥堡村村委会驻地乡”,1955年11月名为“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第1行政村;1958年9月为黄泥堡公社“上黄大队”,同年12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中渠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6年11月改称“永红公社永上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80年7月划属新立的黄泥堡公社,时辖6个生产队;1983年3月从中析出“沙枣园子村”,时辖3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176户、620人。
现今乡镇名黄泥堡乡,位于肃州区东部,西距城区27公里。
【地名来历】因域内曾有“黄泥堡”城堡而得名。
[历史沿革】黄泥堡,元属肃州路,黄泥堡乡政府办公楼明属肃州卫,清属肃州直求州,氏国属酒尿县临水乡弟5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6区)官下乡(5乡)第3行政村;1954年4月应国家民族政策从“官下乡”析出上黄泥堡、新湖两个行政村新立“黄泥堡民族乡”,由酒泉县直管;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定名“黄泥堡裕固族自治乡”,辖上黄泥堡、新湖两个高级社;1958年9月为黄泥堡公社,辖“上黄”、“新湖”两个大队;同年12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中渠公社;1965年6月随社并入临水公社;1980年7月从临水公社析出新立黄泥堡公社;1983年3月改称“黄泥堡裕固族乡”,下辖沙枣园子(由黄泥堡村析出)、黄泥堡、新湖3个村共10个村民小组至今。
【地理实体描述】乡域东至东滩与高台县接壤,北至三墩镇临水村,西至三搀镇双塔村,南至铧尖乡漫水滩村。驻地沙枣园子,地理坐标:东经98°49‘,北纬39°42’,位于肃州城区东部,在沙枣园子村境内。地势属平原,整体西高东低,坡度平缓。最高处为湖子梁,海拔1394米;最低处为八里井子,海拔1359米。地貌属含碱量高的二潮地和荒漠、草场;绿洲呈东西条状分布。
【气候和资源】属内陆荒漠区干旱气候,无霜期135天左右。乡域总面积87平方公里。其中荒漠草场11.3万亩,以生长芨芨草、芮草、白茨、骆驼刺为主。二潮耕地6366亩,适宜玉米、大豆、洋葱、瓜菜等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甘草、锁阳、苁蓉、沙枣、红柳、芨芨和芒硝。
【人口与宗教】全乡3个村、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43户,1679人,通行酒普方言。裕固族民众大部分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汉民少部分信奉汉传佛教。
19.下黄泥堡明清驿道塘铺名下黄泥堡,实为“黄泥铺”,因临水驿属下“黄泥铺”而得名。这里自古有“铺”无“城”,明万历三十一年驿道改行下路,方有土围子形制的塘铺。后来百姓“堡”、“铺”不分,讹“铺”为“堡”,遂有“下黄泥堡” 一说。《肃镇华夷志》“驿传”条下曰:“头墩铺,城东十里;二墩铺,去头墩一十五里;临水铺,在城东门,去二墩一十五里;黄泥铺,去临水一十五里。 "当代曾用村名下黄村(1983.3—2006.3 ),因“下黄泥堡”而得名,简称“下黄”。原属原临水乡,今属三墩镇仰沟村地片。村域东接芦芽滩至高台县界,北至南边壕,西至原仰沟村,南至黄泥堡乡沙枣园子村。原村驻地官井,地理坐标:东经98° 51’,北纬39°45‘,位于三墩镇东部,在原下黄泥堡大队第2生产队(今仰沟村8组)境内,西距临水堡7公里、镇政府驻地14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临水乡第4行政村;1953年7月从临水乡析出新立临东乡;1955年9月随乡并入闇门乡,同年11月撤区并乡时随乡并入鸳鸯乡;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下黄泥堡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永晨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4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乡下黄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4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个,2006年3月2个村民小组随村并入仰沟村。
20.临水元代古城名临水堡,因“西倚红水河”而得名。清末《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临水堡,距平川适中之地,土虽碱而可耕,樵牧甚便,平时居民一千余家。东至双井堡六十里,西至州城四十里,南至河清(站)堡七十里,北至下古城十里。以西倚红水河,故名’临水’。”城堡遗址位于今二墩镇临水中心小学北侧,系古肃州境内乡下最大的城堡。明《肃镇华夷志》图说条下曰:“临水,设在适中平川上地,土城周围二百六十临水堡东南隅古梧桐后裔丈。……。内设防守兼管驿所官一员,典吏二名,驿所甲军九十二名、骡马牛六十八匹头。”城开东酉二门,皆有瓮城,瓮城门向南。南半城曾有观音殿、地藏寺和南城寺,观音殿为顺治十四年重修,同治年间遭兵焚。地藏寺在西南隅,为康熙十六年重建。南城寺建在城堡南垣马面上。北半城有土主庙、娘娘庙、火神庙和上帝庙,土主庙供奉西夏忠武王李彦忠,亦为康熙五十八年重修,同治年间遭兵焚。娘娘庙、火神庙解放后俱存,1958年支援酒钢建设被拆毁。上帝庙在北城墙正中马面上,俗称“北城寺”,路径由北城墙中的“关煞洞”拾级而上。烽火台设于西南角墩,阮太监庙则在西门外桥西的驿道北侧。
【延伸阅读】大面神护佑临水堡明正统十四年夏,鞑靼乜先兵分四路犯边,东至大同,西至肃州)其中阿乐楚率一路先扰镇夷所(治在今高台罗城乡天城村)、后破临水堡.时大监阮和为甘州左参将(正三品),在甘肃行都司指挥使刘兴率领下与肃州右参将胡麒合兵一处共同御敌。七月十五这一天,明军在临水堡东十里的永胜墩与鞑靼展开激战。先锋阮和战败自杀,都指挥刘兴,右参将胡麒,肃州千户来斌、杨祥,百户朱安、陈五、王贵、蒋忠、崔逵(即后来的肃州右参将崔麒之父)俱阵亡。战后,肃州阵亡将佐的牌位均列入忠勇祠祭祀,而阮和却成为孤魂野鬼,常在夜间随金鼓之声喊杀。肃州官府以为阮大监死后精魂未散,故在临水堡西门外路北为他修建享祠,俗称“阮太监庙”。《肃镇华夷志》祠祀条下曰:“太监庙,临水堡西门外 乃太监阮和镇守甘肃时胡虏犯边,先锋遇敌战败自刎。后人夜闻军声相喊,以为精魂未散,遂立庙。”相传肃州为其建庙后,阮太监精魂化作大面神执剑护佑古城。《重修肃州新志》载:“先年常^金鼓之音,立庙后虏复至城下,见一大面人披发执剑上立。翌日,众虏俱出疮疹,遂惧而退,人甚异之。”阮太监死后精魂未散之说固然迷信色彩浓重,然为国捐躯者当受后人的尊重和纪念。
现今村名临水村,因境内“临水堡”而得名。原村属原临水乡,今属三墩镇。村域东接高台县界,北至门村,西至临水河,南至仰沟村。驻地东沟,地理坐标:东经98°47‘,北临水村村委会驻地纬39° 46’,位于三墩镇东部,在原临水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解放前为临水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临水乡的3、4行政村;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临水大队;1966年11月改名为“永红大队”,当代曾用乡名而得名。原乡隶属肃州区。乡域西至临水河,北至夹山,东与高台县、肃南县为邻,南至铮尖乡。驻地临水堡,地理坐标:东经98°46’,北纬39° 46‘,位于县城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8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临水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将“北沟村” 4个村民小组(原为9个)随村并入,同年8月全村9个村民小组随乡并入三墩镇至今。现有居民728户、2657人。
临水乡(1949.10-1958.9; 1983.3—2006.8 ),因“临水堡”原临水乡政府大门东偏北25公里处,西距三墩镇镇政府驻地7公里。临水乡驻地解放前属临水乡第2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区公所所在地,下辖闇门、临水、临镇、前所、官下、中渠、石河、三墩、长城、常祁10乡;1953年7月,石河乡、三墩乡划归城东区,又从临水乡析出第四行政村下黄新立临东乡,从闇门村析出4、5行政村与从金塔划入的金大乡10村新立鸳鸯乡,时辖10乡;1954年4月从官下乡析出黄泥堡、新湖两个行政村新立“黄泥堡民族乡”,由县上直管;1955年撤区并乡时临东并入鸳鸯,闇门、临镇并入临水,前所、官下并入中渠,常祁并人长城,原境内时有鸳鸯、临水、中渠、长城、黄泥堡5乡;1958年9月分属临水公社和黄泥堡公社,同年12月黄泥堡公社撤销并入;1961年6月从中析出部分乡域划归新立的三墩公社和中渠公社;1965年6月中渠公社并入;1966年11月更名为“永红公社”,1971年2月恢复旧名;1980年7月从临水公社析出黄泥堡公社;1983年3月改为临水乡,下辖鸳鸯、闇门、北沟、临水、仰沟、下黄、下坝、双塔、中渠、红泉1。个村;2006年8月撤乡,10个村随乡并入“三墩镇” 。
21.下古城明代古城名下古城本为汉代“会水”县城,元、明、清沿用。元代城名不详,明洪武年间称“下古城”,说明此城很古老。明、清时期,均为军民合用城堡。明《肃镇华夷志•下古城堡图说》载:“下古城,设在平川次中地,土城周围二百八十丈。东至双井下河清四十里,西至两山口二十五里,北至边(墙),南至临水堡一十里。内设守备官一员、把总官一员、军丁三百九十二名、马二百一十九匹。(所管)境腹墩台三十一座,境外沿边墩二十六座,每座守瞭兵二名;境外墩台五座,每座守夜军五名。”清康乾年间,边墙无需把守,下古城驻军减少。清《重修肃州新志•军政卷》载:“下古城堡,守备一员,马战兵四十九名,守兵九十六名;官马四匹,兵马四十九匹。”城南原有校场一区,是驻军用来操演的。城内原有马王庙一座,系顺治十五年重修;观音殿一座,系康熙三十年重修。古城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如今只有四周高、中间低的方形轮廓而已。
当代曾用村名古城村(1983.3—2006.3 ),因下古城在彼而得名。原村隶属三墩镇,今为夹边沟村地片。原村位于今夹边沟村西南部;村域东至原夹边沟村,北至清水河,西至长城村,南至北大河;原村驻地张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7’,北纬39° 48‘ ,为今夹边沟村驻地,在原古城大队第5生产队(今3组)境内,东北距原夹边沟村驻地杜家庄2.5公里,西南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解放前古城村属临水乡第9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长城乡(此乡与后来的长城大队、长城村无涉)第5行政村;撤区并乡时仍属长城乡;1958年9月属临水公社夹边沟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三墩公社”;1962年6月划归新立的“长城公社”时,从夹边沟析出“古城大队” ;1965年6月随社复归“三墩公社” ;1966年11月改名为“红旗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10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古城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古城村撤销,6个村民小组并入夹边沟村。
22.长城明代边墙名明代肃州卫境内的长城,旧曰“边墙”,总长331里(其中“土边”329里,“紮垡边”2里),另有“边壕” 12道。肃镇所属的嘉峪关营、新城营、两山口营、下古城营共守边墙140里、长城边湾段边壕28里。其中嘉峪关营守车防守四长城四道,共长50里(长城第一墩至野麻湾墩35里;嘉峪关角墩至断山口墩15里),新城营守军防守北长城30里,两山口营守军防守北长城30里,下古城营守军防守北长城30里、北边壕28里(闇门至界牌墩)。剩余的边墙和边壕则由镇夷所所属的双井、盐池、镇夷、沙碗、胭脂五营守军防守。今肃州区境内的明长城遗址长26公里,但它不是同一时期夯筑的。从原怀茂乡与嘉峪关市交界处起,向东经边湾滩、茂西沟、两山口、明沙窝到夹边沟水库止,总长20.5公里,是明弘治年间(1488—1505 )夯筑的。讨赖河东的闇门到界牌墩的28里边壕,是隆庆六年(1572 )挖掘完工的。而夹边沟水库经下古城北到讨赖河西河沿墩的长城,总长5.5公里,是万历二年(1574 )才夯筑完成的。今肃州境内的边墙与嘉峪关市境内的边墙相若,均为高13尺、宽6尺,大多属黏土夯筑,故曰“土边”,不宜用黏土夯筑的特殊地段,则用抗潮、耐风化的紮堡垒砌,故曰“紮垡边”。从讨赖河东岸的闇门东至今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的黑河边,长城防线几乎全经碱滩,碱土不宜筑墙,则以“壕”代“墙”,开挖面宽2丈、底宽1丈,深至见水的壕沟,取出的土则在边壕南北两侧作堰,既加深了边壕的深度,又能防止滚滩水冲毁边壕,体现了明代肃州军民修筑边墙、开挖边壕的集体智慧。
【延伸阅读】紮垡为何物?紮垡,是明清肃州人民就地取材的一种建筑材料。紮垡,取之于白色胶泥沉积的草甸子。肃州人民从长期生产活动中得知,凡在湖区长寸把高矮草的草甸子,其下必有沉积层较厚的白色胶泥。这种胶泥透水性差,致使其上面只长茸毛小草,不生茂草。白色胶泥晒干后硬度高,抗潮、抗腐蚀、抗盐碱、抗风化的能力强,故湖区周边民众大多裁取紮垡来建造猪圈、羊圈、牛圈、草圈,甚至有建造院墙或屋基的。
裁紮垡是技术活儿,人们到草甸子上裁取紮垡,紮垡墙现照常用手工直板铁锹,一般裁成宽6寸、厚6寸、长尺二的菱形坯子,采用现裁、现运、现码的方式,码一层,用拍板拍打一层,使码成的墙体既结实整齐,又少有空隙。可以说祖上建造了紮垡圈,儿孙两代都能坐享其成。肃州北长城中有2里“枭坚边”,就是用这种材料建造的。不是肃州人,自然不知紮垡为何物。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酒泉县农具厂能够生产出机制铁锹,手工直板铁锹大多被扔进“大炼钢铁”的土炉中。没有了直板锹,就无法在草甸子上裁取规整的紮垡。上世纪六十年代,上级号召单庄独户进居民点,几乎无人用紮垡码墙了,故如今50岁以下的肃州人也不知紮垡为何物,时代进步使然也。
现今村名长城村,原名“常家沟”,因1962年6月从三墩公社分立“长城公社”时命名“长城大队”而得名。隶属三墩镇。村域东至原古城村,北至清水河,西至银达镇妥家沟村,南长城村村委会驻地至北大河。驻地吴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4',北纬39° 48',位于三墩镇北偏东,在原长城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西南距镇政府驻地4.5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10保;1949年10月建政时为临水区长城乡第3行政村;1958年9月为临水公社祁家沟大队;1961年6月划归新立的“三墩公社” ;1962年划归“长城公社”时从祁家沟析出新设“长城大队”;1965年6月复入“三墩公社”;1966年11月改名为“红星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下辖5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长城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合并为3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祁家沟村撤销、2个村民小组并入至今。现有居民485户、1874人。
23.二墩堡明代村堡名二墩堡,遗址位于二墩堡村村委会南侧,因村堡临近西南部的柳树坝第二墩而得名。《肃镇华夷志》“堡寨”条下曰:“二墩堡,城东二十里,居民稍多于头墩,至今亦少。”现今村名二墩堡村,因境内“二墩堡”而得名。隶属三墩镇。村域东至三墩村,北至北大河,西至石河桥,南至串水河湾。驻地孙家庄,地理坐标:东经98°41',北纬39°46',位于三墩二墩堡村村委会驻地镇西部,在原二墩堡大队第3生产队(今2组)境内,东距镇政府驻地3公里。解放前属临水乡第7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临水区石河乡;1958年9月属临水公社马房(坊)大队;1961年6月从马房大队东北境析出称“二墩堡大队”,划归新立的“三墩公社”;1966年11月改名为“先锋大队”,1971年恢复原名,时有6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二墩堡村”,时有7个村民小组;2005年9月将7个村民小组合并为3个,2006年3月“马坊村”并入至今。现有村民小组6个、居民642户、2406人。
24.屯庄堡明代城堡名屯庄堡,位于原屯庄堡村村委会南侧,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清代变为“村堡”。《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囤庄堡,在城北十五里,居民数十家。”当代曾用村名屯庄堡村(1983.3—2006.3),因临近“屯庄堡”而得名。原属原果园乡,今属果园镇中所沟村地片。原村驻地在“屯庄堡”遗址北侧,地理坐标:东经98°30',北纬39° 47',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3公里处。解放前属嘉峪乡第1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地属嘉峪区(2区)中暖乡;1955年10月随乡并人新立的中所乡;1956年为中所乡庆丰农业合作社;1958年9月为果园公社“屯庄堡大队”,下辖8个生产队;1966年改称“红光大队”;1971年恢复旧名;1983年3月改为“屯庄堡村” ;2005年9月由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5个村民小组;2006年3月并入南部的中所沟村。
25.谭家堡明代城堡名谭家堡,古城遗址在今银达镇谭家堡村村东1里处,系巡抚杨博委官夯筑,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八、九月建成。《肃州新志》村堡条下曰:“谭家堡,在城北十五里,居民二百余家。”明嘉靖二十五年,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甘肃的杨博,他在二十五年年底所上的《修筑紧要城堡以弭外患疏》中曰:“昨因八月、九月农工告毕,已将甘州张钦等堡(下龙首堡)……凉州张义等堡……肃州谭家等堡,应添置的次第添置。”(见《甘肃通志》)据此说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九月及其后,该地始有驻军。而万历年间的《肃镇华夷志》中已无谭家堡驻军的记载,说明它已变为民堡,清代方志中将其归入“村堡”条下。
现今村名谭家堡村,因域内有明代村堡一一“谭家堡”而得名。隶属银达镇。村域东至三墩镇原祁家沟村(今长城村),北至杨洪村,西至蒲上沟村,南至北大河。村委会驻地杨家谭家堡村村委会驻地东大门,地理坐标:东经98°38',北纬39° 47',位于银达镇东部,在原谭家堡大队第6生产队(今4组)境内,西距镇政府驻地7公里。解放前属河北乡第8保;1949年10月建政时属河北区(3区)蒲谭乡(8乡)所辖的3个行政村;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时为“五四永丰高级农业合作社” 8大队;1958年9月为“永丰公社谭家堡大队”;1961年11月分属“杨洪公社”;1965年6月随社划归银达公社;1966年11月改称“永丰公社东风大队” ;1968年4月称“银达乡公社东风大队”;1971年2月恢复旧名,时辖12个生产队;1983年3月改称“银达乡谭家堡村”,时辖12个村民小组;2005年8月属银达镇,同年9月将12个村民小组合并为7个村民小组至今。现有居民543户、2356人。
境内有位于村北的月牙湾水库、村西北的三屋海子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