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6010
颗粒名称: 踩高跷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507-509
摘要: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因其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因其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高跷,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汉魏六朝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分局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用一至三尺或更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踩高跷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啧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
  据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肃州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也有扮演戏剧人物的。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踩高跷的角色,因身份不同,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表演者扮相或滑稽或逼真,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种跷技活动。
  传说,春秋时的晏婴以滑稽著称。一次出使邻国,邻人笑他身材矮小,他就装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并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一顿,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另一传说,有座县城叫两金城,每年春节城乡人民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不料来了个贪官,对凡进出城办社火者,每人都要交银三钱。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在其中。
  现在,肃州人所踩的高跷,多为木质。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重在扮象与扭逗。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高跷表演时间,一般都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社火”活动中,这种活动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也有的人,在家自制矮高跷,闲时在院内或村子街道自娱自乐。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