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绳
跳绳,是一种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健身游戏,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年轻女性中非常流行。
跳绳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唐宋明清都有记载。唐朝称跳绳为“透索”、宋称“跳索”、明称“白索”、清称“绳飞”,民国以后才称“跳绳”。跳绳原属于庭院游戏类,后发展成民间竞技运动。
跳绳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前后与左右分跳等多种方法。跳时,摆绳与踏跃动作要合拍,可一摇一跳,也可一摇两跳乃至一摇三跳。摇绳的方向可前可后。
用长绳可两人同时摇动、集体轮流跳或同时跳。跳跃时还可按不同情况编排各种动作花样,也可用节奏与旋律适宜的歌谣伴唱。
除花样跳绳外,也可按一定距离,边摇绳边跑向终点,比赛速度。
跳绳运动的配备只需一条绳、轻便衣服及一对适当的软底鞋。所需的地方也不大,无需特别的场地,而且参与人数不限,可单独一人或多人进行。
跳绳不是简单的体力运动,需要手脑结合才能做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式。跳绳花样繁多,可简可繁,随时可做,一学就会,特别适宜在气温较低的季节作为健身运动,而且对女性尤为适宜。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肃州城乡,处处可以看到小姑娘们跳绳的场景。特别是在隆冬季节,她们三五成群,一个个扎着小辫子,戴着毛围脖,手里摇着碎布条拧成的跳绳。斜阳映着她们冻红的双颊,随着此起彼伏的节奏,脚下飞散的尘埃化作黄色的云霞。这些场面,成为那个时代的过来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跳绳可以促进少年儿童身体发育,对培养其灵敏、速度、弹跳及耐力等身体素质有良好作用。作为一项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运动,能有效训练个人的反应和耐力,有助于保持个人体态健美和动作协调性,对心肺系统等各种脏器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全身性有氧健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