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沙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973
颗粒名称: 打沙包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480-482
摘要: 打沙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儿童中间广泛流行的经典集体游戏,玩耍时在空地画一个大圈,用细沙塞满的沙包作为投杀对方的武器,又叫丢沙包。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打沙包
  
  打沙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儿童中间广泛流行的经典集体游戏,玩耍时在空地画一个大圈,用细沙塞满的沙包作为投杀对方的武器,又叫丢沙包。
  沙包一般为自制,是用碎布缝成一个正方体布包,有六个面,为立体状。内装玉米粒、高粱粒、麦粒、豆粒或细沙粒,边长约五至十公分。缝口时在最后留一个放颗粒的小孔,然后把整个布包翻过来,把填充物放进去后再缝上,这样就看不到任何缝线了。游戏时,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丢沙包游戏方式。一般以四人为例,分两组,每组两个,同一组两边各一个人,中间两个人,两边的人相距十米至十五米用力投沙包,目的是击中中间的人,中间的人要躲避投来的沙包或者将其接住。如果中间的人能躲过沙包,则两边的人捡起沙包后继续投掷。如果中间的人未能躲过沙包,则被击中淘汰出局,若两人都被打中淘汰出局,则站在两边的人赢此局。如果中间的人将沙包接住,未使沙包掉落到地上,则本组淘汰出局者可恢复,再胜则两边的人输此局,中间的人与站在两边的人对换场地,继续投掷。
  投沙包还有几种特殊的玩法。其一为定包。投的人如果在投时说一声定包,那站在对面同是投的人就要去接住那个包。在接住时说一声定。这时在场上被打的人脚就不能动了,要任由投包者打。但一场只可使用二次。其二为地雷。在投包之前说一声地雷,中间的人是不能接这个包的。只要接住了就会下场。一场只能用两次。这方式经常是用来诈唬人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增多,丢沙包这种游戏已经淡出孩子们的视线,但在乡村还是常见的活动。
  .丢沙包不限男女,可以训练孩子的团结合作精神,不仅能锻炼小肌肉,还能训练手眼的协调度,培养敏捷的反应能力。
  在肃州区,丢沙包曾经风靡一时,极受孩子们欢迎。那时候,女孩子上学,书包里除了书本和文具盒,一定还有一个沙包,一到课间休息或者放学,就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沙包。现在上了年纪的人,大多数都忘不掉这种童年乐趣。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