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老牛
老牛,即陀螺,是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和儿童普及性的玩具,因玩耍时需要用鞭子不断抽打,肃州人便将陀螺谓之“老牛"。
陀螺,形状上半部分为圆柱形,下方呈圆锥形。以前多用木头削成一个面平底尖的圆椎体,讲究点的还在尖脚部安一粒钢珠,以求转动起来更加耐磨、旋转自如;现代多为塑料或铁制的机械加工产品。玩时,先用一根小鞭子的鞭梢稍稍缠住它的腰部,再用力一拉,使之直立旋转起来;或利用自身发条的弹力旋转,然后用鞭子不断抽打,令其不停旋转。所以,人们便将这种游戏称之为“赶老牛”或“打老牛”。
据考证,古时,陀螺大致是木或铁制的倒圆锥形,玩法是用鞭子抽劈。现代已有各式各样的材质与形状。当然,还有一些“手捻陀螺”十分普及,是青少年十分熟悉的玩具,风靡全世界。
关于陀螺的起源,因年代久远,已无可考。最早出现的陀螺,是从山西夏县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掘的石制陀螺。
据史载,陀螺在后魏时称为独乐,宋朝时有一种类似陀螺游戏的小玩艺儿,叫“千千”,类似今日的手捻陀螺造型,象牙所作,以一个直径约四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玩时将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转得最久者为获胜者,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
至于“陀螺”一词,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据《帝京景物略》所录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可见,在明朝时期,陀螺已成为汉族民间儿童的大众化玩具,打陀螺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
随着时间的演变,陀螺也有了新的样式与玩法。一般年纪较小的孩童,从小陀螺玩起,用手旋转;稍大的玩木制陀螺。打陀螺的绳子一般用绵绳或细麻绳,结实、不会滑动。由于成年人的参与,陀螺愈玩愈大,从数十克到一百多公斤都有人在玩。还有结合其它道具如呼啦圈、飞盘、骑单车、溜冰等共同游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一般孩子玩陀螺,有两种比赛方式。第一叫做分边法,将参加的人分成两组,然后大家一起抽陀螺,看看那一组的陀螺先倒在地上。会打的人,陀螺就会在地上旋转得比较久。不会打的人,陀螺很容易在地上乱滚,或是转得不久。倒在地上的陀螺,就称为“死陀螺”,只有任由对方劈击宰割了。这时,赢的这一方,用自己的陀螺,高举过头,对准目标,向下猛击对方的陀螺。第二是画圈法,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圆圈的中央,再画一个小圆圈,各人轮流将自己的陀螺往圈子里打。如陀螺已固定在一点上旋转,这时,可用绳子将它圈出来,只要到达圈外还在旋转,都不算它“死”。如果陀螺停止在圈内,或一抽下去就不动了,都算“死”了,要放在当中小圆圈内,任对方处罚。如果很幸运的没有被击到,或是被击到而没有被分解,可以用水平抽法,将自己那个小圆圈内待死的陀螺击出圈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