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吃娃娃
狼吃娃娃,上世纪在肃州城乡广泛流传的一种青少年棋类游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两人兴趣来了,在平地上画一个五横五竖纵横线交叉的棋盘,组成共二十五个棋点。分狼方、娃娃方各占一头,以小石子做棋子。狼方有三枚棋子称为狼的棋子,娃娃方有十五枚棋子称为娃娃的棋子。
玩耍时,先布点,后走棋,狼方以消灭小孩所有棋子获胜,娃娃方以让所有狼棋不能移动获胜。
布点时,棋子皆放在棋点。狼方棋子放在己方底线左右中三个点。娃娃方多枚棋子在离己方底线三横线十五个点集中布阵。
走棋时,娃娃先狼随后各走一步。每回合狼方只能选择移子或沿线一步至空棋点两种行动之一;小孩仅能沿线一步至空棋点或己棋点,被吃时,也是只能取一枚。
吃子时,沿线跳过一枚邻点的小孩棋子落到同方向的紧连空点,然后把被跳过的小孩棋移出棋盘不再使用,不能连吃。该游戏的原生态版本起源于民间,但起源年代和地点均无可考。玩耍时,随手在地上画一个五乘五见方的格子,找三个石头或土块当作棋盘中的狼,折十五段短树枝当作棋盘里的娃娃棋子,可谓就地取材。游戏规则也是相当简单:娃娃和狼轮流走子,娃娃先走。娃娃一次移动―格,狼可移动一格,也可跃过娃娃棋子,到达娃娃背后的空格,从而吃掉娃娃;娃娃将狼团团围住,则娃娃胜利,否则娃娃损失过多,则胜者为狼。
规则的简单使得它一学就会,老少咸宜。类似于现在流行于青少年之间的跳棋。不同点是只有狼能够跳,但也不能连跳。随着能够进入室内玩耍的跳棋普遍流行,城乡孩子也很少有机会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玩耍,“狼吃娃娃”的游戏自然渐渐被跳棋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