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
荡秋千是肃州城乡普遍流行的游戏,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度在城乡人家小院里颇受欢迎。
秋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最早称之为“千秋”。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戌,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乃有诗云邛日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就写有《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以后逐渐演变为小孩甚至成年人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每年春节、端午节期间,肃州城乡群众有荡秋千的习惯。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每天都要荡一阵子。
荡秋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无疑是一项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一些地方的群众还认为,荡秋千能祛除疾病。这也许就是荡秋千能世代相传、经久不衰的原因。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扶持下荡上凡下,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荡秋千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最美的人很受乡邻的赞扬。荡秋千的这些日子里,也常常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好机会。
荡秋千的运动状态,类似于单摆。荡秋千的人在秋千运动到最低点时迅速站起,然后慢慢下蹲;当秋千荡到最高点时,再猛然站起;过了最高点后再慢慢下蹲,到了最低点时再猛地站起;以后重复上面的动作,秋千即越荡越高。所以,有《儿歌》云“荡秋千,荡秋千,一荡荡过柳树梢;摘朵白云怀中抱,送给爷爷护罗锅。秋千秋千高高,荡呀荡过树梢;树梢点头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宝宝。
因荡秋千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增添娱乐气氛,所以,肃州城乡的荡秋千活动持续传到如今,成了一种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运动。习近平夫妇访印度时,就在印度古吉拉特邦亲密荡秋千,引得全球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