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门
忌门,肃州民间在过去一般理解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特定的时间内限制女人回门,即回娘家,或者出门去游玩;一种为婴儿出生后,忌讳外人进女人坐月子的屋内。此外,旧时民间请巫医相卜之人驱邪镇灾除病也讲究忌门,即人为规定在多少天之内不准外人进入宅院。
关于忌门,已很难找到缘由。但从形式上来看,性别歧视占据主要位置。与其它禁忌相比,“忌门”似乎对女人的要求更严苛。首先是忌回门,限制已出嫁的女人在娘家过年、吃年夜饭。民间对吃年夜饭相当看重,讲究“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现在每年一度的春运难题,就是这顿年夜饭造成的。过去,因为物质匮乏,民间认为,已出嫁的女儿如果在娘家吃饭,会把娘家的钱财运带走,即常说的“吃穷了”,凡懂事的女儿是不会吃娘家年饭的。事实上,不只是过年,就是其它节日,如中秋节也不能在娘家过,俗话说“宁留女—秋,不留过中秋"。出嫁的女人在娘家过年过节,只有被夫家休了这一种情况。所以,过去女人守寡后宁可讨饭,也不回娘家。因为回到娘家,大都没好日子过。其次是忌出门,就是在正月初一,不允许女人出门拜年,要守在家里,即“女人岁首不出门”。有的地方甚至自祭灶日,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至翌年正月初五日,禁忌外姓妇女入门。在此期间,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
春节期间拜年,是最重要的一项社交活动,这个禁忌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可习俗,意指春节期间女人不应随夫外出,应在家中伺候老小和上门拜年的亲戚;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新年里男人第一次出门,见到女人不吉利”之说的影响。老舍在《骆驼祥子》十五就写到:“喜日定的是大年初六,既是好日子,又不用忌门”。可见忌门的习俗,流传很普遍。其实是封建迷信对女人精神的摧残,每年都有几次提醒你,不许回娘家,不许出门。
此外,婴儿的降生,预示着一个人生命的开始。所以,民间对小孩出生十分重视。孩子出生后,即将产妇门上挂上门帘,上缀红布条,谓之“忌门”。邻人亲朋来家看见门上缀着红布条,即止步不入其内。即使是自家人,若外出时间较长或远道归来,也应在院内或其它屋内“缓一缓”,休息片刻,方得入内。这一习俗本出于迷信,但却保证了产妇休息,对预防疾病,使婴儿健康亦有好处,至今仍然沿用。
至于民间驱邪镇灾除病时忌门,因属宗教文化现象,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