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930
颗粒名称: 求雨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438-440
摘要: 求雨,又叫祈雨,乃因久旱而求神降雨,是民间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活动,大多由专门的祈雨法师来祈求雨水的降落。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求雨
  
  求雨,又叫祈雨,乃因久旱而求神降雨,是民间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活动,大多由专门的祈雨法师来祈求雨水的降落。
  求雨,古称雩零(yu)祀,即古代求雨的祭祀,早在西汉时就有记载。《晋书·礼志上》:“武帝咸宁二年春分,久旱……五月庚午,始祈雨於社稷山川,六月戊子,获渤雨。”北方地区常年干旱无雨,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就烧香祷告,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雨救民,就是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意愿变成现实,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的一种期盼行为。所以,过去每遇久旱不雨,有“行雨、谢雨”之俗。“行雨”时,由一伙寡妇、少女等沿街扫土,用柳条甩清水,众人举小旗,敲锣打鼓。有的地方“行雨”又有扫坑、抬龙王游乡、打“旱魃”三种形式。另外,遇阴雨连绵或雨量过大,人们以朝空中放火枪、爆竹等方式,向上天表示烦恼。新中国成立后,祈雨活动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逐渐消失,但在肃州沿山一带,也还保留有这_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龙日,是一年一度的传统祈雨节,肃州人尤其沿山村民要在附近的水源地祭天求雨。一般选择靠近水源的山顶,认为祭天求雨的山越高离行雨的天龙越近,求雨就更加灵验。祭天求雨时,选一棵大树作为“龙树”,在龙树下摆设祭坛,在祭坛上铺垫松树毛,摆上酒、茶、米、肉等祭品,点起清香,杀鸡宰羊,敬奉“天龙”。
  祭祀仪式开始,祭师要在参祭人员中选出一个强壮的小伙子,让他抹成大黑脸,装扮“龙王爷”的模样。龙王爷腰间挎着一个盛满水的大葫芦攀上龙树,在祭师念“求雨经”时向下泼洒“雨水”,其它参祭人员跪在祭坛前默念祈雨。祭帅,一般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扮演,手摇冲夭铃,身披法衣,头戴法帽,施展法事,边跳边念“求雨经”。念完一段经,龙王爷就向地面洒些“雨水”。祭师就问树下求雨人,雨下得如何?众人答:“雨水太少,庄稼长不起来,请龙王爷多行点雨”。祭师又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又从树上多洒些“雨水”,再问如何?众人答:“雨下得太多,庄稼受涝,难有好收成”。祭师最后再念一段“求雨经”,龙王爷才均匀地洒下雨水。
  祈雨祭祀完毕,大家开始吃祭餐。吃完祭餐,众人就启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祭师手持法器在前边引路,年轻小伙子们则临时扎一乘轿子,把黑脸“龙王”抬回家。人们认为这样做了,就能把“真龙”接回家,这一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传说,每次祭礼后必降大雨。若不降雨,下一戊日又祭,有时连祭三个戊日。年年相沿,形成一年一度的过戊节,但内容已扩大到青年游方、老年玩乐,有时还会表演一种仪式性的舞蹈,以增加求雨的热闹和情趣。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