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地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929
颗粒名称: 活地脉
分类号: K892.2
页数: 4
页码: 435-438
摘要: 过去,每到春节期间,肃州农村都要组织“社火”进行表演,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谓之“活地脉”,也叫“耍社火”。社火,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活地脉
  
  过去,每到春节期间,肃州农村都要组织“社火”进行表演,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谓之“活地脉”,也叫“耍社火”。社火,是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
  “社”字由“示”和“土”组成,乃为“祭土”之意。因社火的排练和演出时都要放火,名曰“煨火”,因此称之为“社火",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民间舞蹈、杂技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据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记载:“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旧时,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等。其中的“社火”风俗,与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即庙会风俗,如同挛生姊妹,正如民俗所述:“社火娱神,香火娱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长。
  古时社火表演仪式十分隆重,有很多讲究。据传,社火在每年春节前腊月间开始排练,在排练时先由一位老者用麦草在排练场地中央放火,焚香、燃蜡、化表,然后方可开始排练。腊月二十三日社火队伍全部穿戴化装进行彩排,在村庄主要地段巡回演出,俗称“扫街”,完备之后所有人员均围火而转,由老者宣布停练。春节过后,正月初八开始正式表演,俗称“装身子”。开始时仍然由老者放火、煨火,在表演场地的中央和东、西、南、北方都要放火,谓之五方大祭,即吉。社火队伍所到之处都要燃火迎接,待社火队伍过火堆之后,接待者要焚香燃蜡,鸣炮欢迎,而后才可进行表演。表演完毕仍由接待者在社火队伍走出表演场地后要放火,谓之“谢火”。
  现在的社火一般于年前腊月十五开始排练至腊月二十三停练,次年正月初三、初四或初八开始演出至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由老者宣布停演,二月初二再进行表演,名曰:“闹土地”。这一天表演完毕后,其队伍在排练地仍由老者放火,所有演员、道具都要以火相烤,然后便将全部道具进行火焚,由老者用酒沿排练地祭洒,名曰“谢身子”。因此,社火的整个程序为排练、表演、谢身,每个程序要有火,因而谓之社火。
  用“社火”活地脉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根据一村一社的财力、喜好和人员情况而定。一般有秧歌、高跷、旱船、太平车、舞龙、舞狮、春牛、跑驴、戏蝶、腰鼓、霸王鞭、太平鼓等。乐器有大鼓、大锣、小锣、手钹、三弦、二胡、唢呐等。
  肃州社火之所以称为“活地脉”,概因冬季天气寒冷、地冻如鼓、万物不生,待到春节将至,则大地回春、天地交泰,民间耍社火有献天地、盼丰收、禳灾免难,扩大人与人、村与村交流的作用,所以以村为单位办社火都很积极,认真办社火是村里的一件大事。肃州一带的民间社火包括地蹦子、耍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太平车、铁芯子、二鬼打架、磨盘秧歌。每到年节,每乡每村都要耍社火,讲究一些的人家都要把社火请到家敲锣打鼓地闹上一阵,说是要“活一活地脉”,社火拜年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过后才结束。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