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928
颗粒名称: 庙会
分类号: K892.2
页数: 5
页码: 431-435
摘要: 庙会,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因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因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届会
  
  庙会,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民俗文化活动。因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因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就在庙外摆起了各式小摊赚他们的钱,渐渐地又成为定期的活动。
  逛庙会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庙会是由集市、宗教文化融合形成的。庙会时,农工商均定期赴会,参加贸易,同时举行相关的文艺演出,如舞蹈、戏曲、花会等。传统庙会是集会贸易的一种形式,但比通常的逢集贸易规模大,商品多,多在麦收前农闲时举行,并有鲜明的季节特点。一般来说,正月、二月举行的庙会以烧香、玩灯为主;三、四月举行的庙会以出售麦收工具和交换农副产品为主。庙会会期少则一天,多则一周,大多数为三至五天。
  庙会的形成,则与佛教、道教的竞争密不可分。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国内。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唐宋时,都达到了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彳来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鹫,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北魏时佛教盛行“行像”活动。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即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南北多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佛、道二教除了“行像”,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并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这些宗教活动的逐渐世俗化,更多的则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步的发展。
  庙会的真正定型、完善则是在明清以至于近代。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庙会的主体活动大致有三项:一是庙里的和尚、道士做“法事”、“道场”,即举行祭祀神佛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扎成真人般的大小的神像托偶,举行游行式的祭典;二是善男信女们进香朝拜、许愿求福;三是借此机会进行的文艺和商贸活动。四面八方赶来的信徒加上逛庙会看热闹的人们,构成了庙会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
  肃州人赶庙会,大多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人成帮结伙地前往。乡下的农民也大多放下手中的农活去赶庙会,四乡八镇聚集来的人,要吃、要住、要买东西、要看热闹,就为庙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逢有较大规模的庙会,经营各种饮食小吃的、卖鞋帽布匹的、抽签算卦的、卖丸散膏丹的、打把式卖艺的、卖日用杂货的、卖民间工艺品的等等各类生意人、手艺人、江湖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使庙会成为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
  一些影响较大的庙会,则既有民间自发的因素,也有当地政府或有关团体的推动。大型的庙会往往都不只进行一天,而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就开始形成氛围。戏班子早早就来搭台,连演几天酬神大戏;生意人也有庙院周围支起帐篷挂出招幌,准备连发几天好财;地方的官府自然也要派人维持治安、收地皮税。如此一来,使得庙会“正日子”之前有序幕,之后有余波,中间有高潮,无论是官的民的、买的卖的、虔诚的悠闲的,都能自得其乐,满意而归。
  赶庙会的人中,大多数都有拜神求福、去祸免灾的明确目的,而且庙会供奉神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求佛寺菩萨保佑自己和家人幸福安康、大吉大利。庙会具有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的美好寓意。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