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柱上梁
立柱上梁,是建房的关键阶段。工匠把串好的“五柱”竖起来,架上木梁,搭建屋架。正间左右的正柱贴“黄道青龙扶玉柱,吉日白虎架金梁”对联,横批“太公在此”、“福星高照”等。
上梁,指安装建筑物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过程。“中梁”除了建筑结构的重要位置外,还表示连接屋宇建构本身、天地、神灵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宗教层面的意义。因此,通书上说:“上梁有如人之加冠”。
据记载,建房上梁举行仪式,始于魏晋时期,到明清时期已普及各地。其目的是祈求房屋永固、富贵长久、子孙满堂。
按照肃州民间建房的程序,建房礼仪大致分为选址、立中柱、上梁、立门、竣工等几项,其中,上梁仪式被人们视为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仪式。
梁是中式建筑中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构件,承受着上部构件与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传统建筑中的梁可分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九架梁、单步梁、双步梁、骑门梁、月梁、抱头梁、太平梁等几十种,其中最常见的是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民间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兴旺发达。俗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房顶无梁,六畜不旺”。所以,每逢上梁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在上梁之前,首先要精心选梁和制梁。选梁,要笔直参天,枝繁叶茂,树龄不长不短、树形要从下到上大小尽量一致,树的四周要长有许多小树木,越多越好,寓意多子多孙。如独木一根,就不能选用。砍伐梁木时,不能破坏周围的小树木。梁木伐倒时,要朝南,不能朝其它方向。动工制梁的那一天,要挑选吉日,木匠师傅要先点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然后开始制作。
梁木制作完成之后,主人便选定吉日良辰上梁。上梁是建房最主要的一环,时间一般选择在“月圆”时辰进行,取合家团圆之意。
上梁时,如家人生辰时刻与上梁时辰相冲,通常要避讳。按传统习俗,上梁前梁木工们要先净身之后,接下来是“拜梁”、“祭神”。即祈请庙宇众神、三界地主、五方宅神、鲁班先师、梁神等作主。先将贴上红纸或缠上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全猪”,即用猪头一只,猪尾一根,意即全猪。还有鱼、鸡、豆腐、蛋、盐与酱油五色或七色,用木制红漆祭盘,置于供桌上端,其它菜肴廿四碗及南北果品十二盆,贴“上梁欣逢黄道日,立柱巧遇紫微星”之类的对联。梁的两端挂红绸,红绸下垂清顺治铜钿一枚,取“平安和顺”之意。由瓦匠、木匠等边说好话边敬酒。随后,主持者用朱笔点梁的两端称“点梁眼”,接着由两位生肖属龙与虎的人,按左青龙、右白虎的方向将梁升起。通常只是象征性地举一下,而后由木匠师傅与助手执行。上梁的师傅在腰际要系上红绫布条,红布有避邪破煞的作用祭梁结束后,便由匠人把正梁抬上屋顶,或用绳将正梁拉上去。抬梁或拉梁的时候,鞭炮齐鸣,上梁师傅要唱上梁歌,高喊“上啊,大吉大利!”在上梁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要求将正梁平平稳稳往上抬,忌讳一前一后,高低倾斜。但另外一些地方上梁时往往梁的东端高于西端而上,因为东端代表“青龙”,西端代表“白虎”,按堪舆学的要求,“白虎”要低于“青龙”。当中梁升起时,齐喊“进哦、进哦”!在热闹兴旺的声浪中,梁升上屋顶处接合完成,此时放鞭炮、烧金,仪式完成。
古代建筑房屋时,在上大梁以前,要举行一种诵唱“上梁文”的仪式,以祈求根基牢固,诵祝房舍平安长久。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按上梁文者,工师上梁之致语也。世俗营构宫室,必择吉上梁,亲宾裹面,即馒头,杂他物称庆,而因以犒匠人,于是匠人之长,以面抛梁而诵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俪语,而中陈六诗。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体也”。
因中梁代表整座新房本身的安详,如同一家之长。旧时,在梁的下方中央部份,皆都画有一面八卦,以避邪制煞、镇宅平安。八卦图形在绘制时,须择日斋戒,使画出来的八卦发挥其避邪制煞、镇宅平安的作用。还因中梁是庙宇或住屋本身的中心,也是进行仪式时定向的依据。在上中梁时,所举行的隆重仪式,乃期盼中梁支撑永保建筑物之坚实,民宅合境平安,并能香火旺盛,泽被苍生。因此,中梁安置的顺利与否,不仅关乎建筑往后的坚实牢固,也象征性地影响到相关的人、事、物未来的命运。所以,中梁尚未动斧之前,可以任意摆置,但一经择吉日良辰动斧之后,就不再是凡俗之物,不可乱动。
动斧前,首先用净香、净符来净化,而后动斧取梁的尺寸。尺寸按屋体在其建筑上的吉祥尺寸来制作。制好之后,若尚未择选吉日良辰,则必须先“寄梁”,即把制好的中梁寄放在庙内或清净处所架起来,上香参拜,等候上梁吉日。因经由动斧日动斧后的梁木,已是有“梁神”在内的圣物,不可任意触摸而受到污染。梁中央以红丝线绑“大百寿金”,两末端用红纸圈起来。鲜花、红烛、馍馍各两份,左右还要摆上水果和五牲,木工的器具像墨斗、曲尺等。
将正梁放平稳后,主人要将亲朋好友送来的“五谷彩袋”搬到屋顶,放在梁的正中,寓意五谷丰登,并将红布披在梁上,有的地方在红布的底端缝上一双布鞋垫,寓意给新房主人铺垫家底。有的地方在正梁中间挂上装有红枣、花生、米、麦、万年青等的红布袋,寓意“福、禄、寿、喜,万古长青”。此后,匠人将果品、食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好话边将布包抛入由主人双手捧起的箩筐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糖果、花生、馒头、铜钱、“金元宝”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东家越高兴,此举称为“抛梁”,意为“财源滚滚来”。在“抛梁”时,匠人还要说吉利话,他们常说:“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满堂红;抛梁抛到西,麒麟送子挂双喜;抛梁抛到南,子孙代代做状元;抛梁抛到北,囤囤白米年年满”。
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并分发红包,整个上梁仪式结束。
中梁的安置,一般东西向的屋宇,梁头朝北、梁尾朝南,南北向的屋宇,则梁头朝东、梁尾朝西。
建国后,按照建房规划设计施工,不再按旧俗请“地仙”择基,巫道择时,鲁班选师启“太岁”动土,然“上梁”之日,依然讲究,主家仍要张贴对联,鸣放鞭炮,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知道的亲朋戚友也会赶来送礼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