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
古人认为,人的魂魄一定要附在其主人的肉体上。如果一个人因受到惊吓或者魂魄受到什么引诱自行出走了,而身体尚留在家里,就会表现出失魂落魄的征兆。肃州民间认为,小儿受惊吓后,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腹泻、惊厥、高烧等症状,便是“魂儿”游离于体外,也就是“掉了魂儿”。这时,家人就要采取措施“叫魂”,把丢魂之人的魂魄叫回到其主人的肉体上。
叫魂,亦称“喊惊、喊魂”,是过去较为流行的民俗。古人认为,人有疾病将死,魂魄离散,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招魂”之俗。《楚辞》中《招魂》篇记述:“后世婴孩儿童若惊吓所致,以致魂不附体,此时即须叫魂收惊,使魂魄归来,除病消灾。
叫魂最简单的方法,是立时用力拍地,同时轻拍孩子,轻轻抚着孩子头发说:“扑拉扑拉毛,吓不着,吓着人家,吓不着自家”、“狗惊,猫惊,我娃不惊”。然后,抱着孩子边走边叫着孩子小名:“宝宝,回家咧,宝宝,回家咧!”。受惊吓厉害的,要等到三更半夜,拿件小孩经常穿的衣服,到被惊吓到的地方或街口,一边慢慢挥着衣服,一边喊他的名字,“宝宝,跟妈妈回来吧!宝宝,跟妈妈回来吧”!这样一直慢慢走回到小孩身边,然后把衣服在小孩从头往下一抖,谓之“叫魂儿”。有的由家人认定其惊悸失魂之处,一人叫孩童之名,一人叫“回来吧”!一呼一喊,行至失魂之处,拿衣服者张开衣服,象征性地一张一闭,然后挟于腋下,高呼孩童之名,另一人则答以“回来了”。表示魂魄已被系住。一路上重复呼应数遍,则认为灵魂已经复体。
有父母配合给孩子叫魂者,一般在晚饭前后。叫魂前先点燃三炷香,尔后孩子妈门外喊:“XX吓掉魂回来了没有”?孩子爹在睡房里答“XX吓掉的魂回来了”。门外的人喊一声,睡房的人应一腔,一般要喊上十多遍。喊声由低到高,悠扬高昂,显示出父母对受惊吓的孩子关切的心情。
夜晚哭闹不止的小孩称为“夜哭郎”,老年人便将写好的夜哭帖贴在街头墙壁、树木或电线杆上,上面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行人(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以此,来祈求孩子停止夜哭。如果小孩子在睡梦中没来由地哭闹,有的会拿一些小米装到杯子里,用红布包好,在孩子头上左转九圈,右转十圈,嘴里一边转一边说;“猫精,吓不着,狗精,吓不着”。有的午夜十二点左右,孩子睡熟后,在他头顶放个扫床的笤帚或者是裤腰带,或者邮寄过的开口旧信封,妈妈亲自摸着孩子说“摸摸毛吓不着,摸摸耳吓一会儿,宝宝跟妈回家吃奶来”。连说七次,连着七天,就可以了。如用信封,最后要烧掉。
再者,民俗以为,年轻女子和十岁以下孩子的灵魂,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被一些惊吓吓丢魂,俗称“丢魂”。主要是贪睡,叫不醒,整日里无精打采、反应迟钝,或眼神恍惚、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等异常状况。若不尽快把“魂儿”叫回来,丢魂的人就可能因为精神状态不佳,而出现人身意外。
这种“叫魂”的方法,很讲究。首先必须是生母,时间在午夜十二点整。叫魂时,准备好脸盆、黄纸跟香烛,由生母一人,在自家门口或离家不超过十米远的十字路口点燃香烛,在脸盆焚烧黄纸,然后口中不断念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声音逐渐放大,直到火势覆盖整个脸盆,焚烧黄纸的火焰扑向自己。倘若烟灰扑进母亲的眼睛,说明孩子的灵魂已经回到母亲身边,便可扑灭火焰,转身回家睡觉。
还有一种叫魂法,是在人临死或死后,立即呼其名字,使之苏醒。有的是在枕头边对着死者呼唤,也有的是在屋顶等高处呼唤,还有的是对着山川、水井等呼唤。反复叫魂时,除大声呼唤其人的名字外,还要敲打脸盆或铁锅或铜锣,或抖动死者的衣服,说是可以“叫回脱离身躯的灵魂、使之复生”。寻找迷路或失踪的孩子,也有用类似的办法。
叫魂,多针对生病的人,一般是母亲叫父亲应答,而被叫的人必须待在家中。但在有些地方,年三十晚上,孩子无论是否生病,父母都给孩子叫魂,其仪式和以上方法基本相同。
叫魂,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安慰。人们普遍认为,小孩子身体脆弱,魂没长全,容易受到外边风吹草动,爬虫动物或者恶梦的惊吓。一旦受到惊吓,往往检查不出什么症状,而孩子就是不对劲。这时候,家人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给孩子“叫魂儿”,给孩子一些心理暗示或安慰,让孩子有安全感。
此外,无论是否管用,家长为孩子尽力了,心里也会踏实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