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衣
穿百家衣,是肃州民间尤其是乡下的一项传统民俗。最初,因由一百个家庭赠送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
谚云“缝百家被,穿百家衣”。过去,无论哪家婴儿出生,都要向邻居亲友讨取婴儿衣服,或者零星碎布,缝成一件“百家衣”给小孩穿上,谓之小孩能得百家之福,少病少灾,易长成人。乂寓小儿贫贱,以为贫贱者易活。
百家衣,是早期社会的一种民俗讲究,父母期望孩子健康成长,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福。托大家的福就要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百家衣当家中初生婴儿满百天时,父母亲就会到各家各户或亲朋好友家中拜访,收集一些零碎布料,拼接缝制成百家衣,寓意孩童在百家庇荫下健康快乐地成长。过去,偏远乡村穷困人家缺吃少穿,孩子生下后,只能求助亲邻帮忙,给点孩子穿过的旧衣服或者破烂碎布,缝缝补补给自家孩子穿。后来,因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高,民间以为穿百家衣的孩子命贱,疾病便不会缠绕,牛头马面也不会来勾魂。所以,家家为了人丁兴旺,孩子出生后,就求百家衣来穿。百家衣式样多为无领大襟,五颜六色。除了长袄、短袄和马甲背心,还有坎肩。婴儿出生后,尤其是数世单传的家庭,全家人惊喜万分,孩子的奶奶、爷爷便向亲邻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刘、陈、程姓,取谐音留、成吉利之语的人家,在老人看来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穿百家衣,自然是一种象征,只需从各家取一块布片,将布片拼合起来做成服装也就成了百家衣。尤其是百家衣坎肩做工复杂,不同色彩、质料、形状的布片经过精心选择、折叠、缝合,最后做成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尤其是长子上小学前,先向百户人家各索讨一块布(或绵缎),拼缝制成。每块直径七公分,呈八角形,颜色不同。并绣上花、鸟、鱼、虫或人物,整件衣服色彩鲜明,质朴、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