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饺子夏至面
饺子和长面,在肃州人的饭桌上,具有特殊的意味。所以,在肃州,除了“出门饺子回家面”的习俗,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
至于冬至吃饺子,有人说是为纪念东汉“医圣”张仲景。相传,有一年冬天,张仲景做官期满,在告老还乡的路上,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老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回到家以后,他赶紧研究了一个御寒保护耳朵的方子。据说这方子是用羊肉、辣椒和其它御寒的药物,按药性比例做成馅,再用面皮将这些馅包成耳朵形状,即形如今天的饺子,然后煮熟让人们连汤吃下。
因为,冬至那天,天气冷得滴水成冰。张仲景便让家人在大街上支上大锅,为穷人施舍他发明的这种药。说来真奇,人们吃了这药,便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都得到了保护。因为这药的形状像耳朵,功效也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祛寒娇耳汤”。自此以后,人们按照张仲景的嘱咐,每到冬至这天,都做这种饺子形状的药物,以I驱寒保护耳朵,此俗一直延续下来。再以后,人们已经不会做也不吃“祛寒娇耳汤”了,只是把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流传了下来,乃谚称:“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
夏至面,则因夏至时值麦收,新麦入库,吃新粮,以此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求消灾年丰。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阳气最盛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疬、及荒年与人民的饥饿。肃州人夏至吃面,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相近。即在夏至这天吃凉面,以消暑散热,防止中暑。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述:“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
夏至面,即凉面,多种多样,有冷面、凉面,鸡丝凉面、蔬菜麻酱等各种特色凉面。其做法则根据条件许可、个人习惯、口味变换几十上百种。肃州人多喜欢蒜拌碱面,其做法也很简单,先把碱面擀好切细煮熟,放到凉水里激凉,再把当年的新蒜捣碎,用熟胡麻油炝香,配上蒜拌茄子、芹菜拌粉皮、醋溜辣子等几个爽口的凉菜即可,因为芹菜拌粉皮子等凉菜大多都要用鲜红的干辣皮来拌,故而放在碗盘内,其色有白有绿有红,其味蒜香浓郁、爽滑无比。
当然,风味最为独特的则是从陕西、天水一带流传到当地的“浆水面”。浆水的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就是把下面的面汤只取其上面清的部分,放温,但不要放凉,倒入陶器中,把洗干净的香芹,扔到放温的面汤里,倒入醋做引子,放在凉快的地方,盖上盖子。但不要盖得太严实。然后每天用干净的筷子搅拌一下,差不多三至五天就好了。以后再做浆水,就可以用自己以前的浆水做引子,不需要再用醋了。有了浆水,面的做法就各取所需了。其中,面条最好是手工制做的宽面条,最好不要用挂面代替,否则无法体味浆水面爽滑的口感。而面要另开锅煮熟后,捞入浆水汤中,分碗盛出,即可享用。浆水还可单独饮用或制成浆水鱼等,炎夏饮用浆水不仅解渴,也是消暑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