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910
颗粒名称: 腊八粥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4
页码: 392-395
摘要: 在肃州民问,每年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煮腊八粥。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红豆、核桃仁、红枣、红糖、花生仁、桂花等,相当于现在的“八宝粥”。
关键词: 饮食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腊八粥
  
  在肃州民问,每年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煮腊八粥。腊八粥原料是大米、小米、红豆、核桃仁、红枣、红糖、花生仁、桂花等,相当于现在的“八宝粥”。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给地主放牛,.吃不饱肚子,饥肠辘辘。一次,他在屋内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于是,伸手向洞里摸去,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豆子、红枣、粟米等,五谷杂粮样样都有。他把这些粮食洗净,煮了一锅粥,喝起来香甜可口,成为一顿美餐。后来,朱元民间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无论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身边的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还要馈赠亲朋好友,以示祝愿。
  腊八作为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都作浴佛会,举行诵经仪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同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不管怎么说,人们在“腊八节”喝“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五谷丰登、生活富裕的景象。最早的腊八粥,因“赤豆打鬼”的风俗,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但又因各地物产、习俗不同,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可谓品种繁多,争奇竞巧。其中较为讲究的人家,掺在主料里的物品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熬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作狮尾,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有的则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赠送亲友,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之意。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则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怀念忠臣岳飞的情结。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