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叫敬老节,民间要蒸重阳糕孝敬老人。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制法因地而异,主要有烙、蒸两种,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香甜可口,人人爱吃,故重阳糕又叫“花糕”、“桂花糕”。
传说,明朝状元康海是陕西武功人。他参加乡试选秀才后,卧病长安,八月下旨放榜后,报喜的报子兼程将此喜讯送到武功,但此时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没人打发赏钱,报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来。等康海病好回家时,已经是重阳节了。这时他才打发报子,给了他赏钱,并蒸了一锅糕给他回程作干粮。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给左邻右舍。因为这糕是用来庆祝康海中状元,所以后来有子弟上学的人家,也在重阳节蒸糕分发,讨一个好兆头。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就这样流传开来。
据记载,重阳糕起于唐代以前,宋时各地十分盛行。糕的制作,品种名目繁多,其上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渊鉴类函•岁时•九月九日》“九日餐饵,其时黍秫并收,因此粘米加味尝新。”又《岁时杂记》:“重阳尚食糕,…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飣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之肉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名日重阳糕。
民间流行“九月九,搬回闺女歇歇手”的谚语,所食花糕中的枣、栗、瓜子仁等佐料或糕面上“蛮王狮子”等图案,则隐含着少妇向娘家乞求早生儿子之祝吉的动机,也是“古人九日作糕之意”。
过去,肃州民间有在重阳这天喝“黄菊酒”,带茱萸、登高望远和吃重阳糕的风俗。肃州人的重阳糕是用面粉和红枣蒸成的馍馍,有花卷、馒头和形象各异的动物造型。在农村则多用沙枣代替红枣。
到了这天,妇女们各显身手,各展技艺,用沙枣把动物造型装点得形色斑斓,煞是好看,故而叫做“花糕子馍馍”。是日,儿童拿上自已家里的“重阳糕”和别人比赛,并唱道“九月九,花糕子馍馍喂野狗,野狗看见花糕俊,刁上馍馍一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