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烙锅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906
颗粒名称: 八月十五烙锅盔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385-387
摘要: 在肃州民间,每逢中秋将临,农村妇女们便忙碌起来。她们和发面、蒸葫芦、借烧锅子,成天半日地忙着烧锅盔。其中有甜水面锅盔、硬面锅盔、葫芦锅盔等。
关键词: 饮食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八月十五烙锅盔
  
  中秋节拜月亮、吃月饼,是传统的民间风俗。在肃州,除了吃月饼,还有一种象征月饼的独特食品,锅盔。每逢中秋节前后,乡村家家户户烧锅盔、吃锅盔,给城乡亲友送锅盔,已成为普遍的习俗。
  吃锅盔,据说是元朝末年由汉人反对元朝统治者兴出来的。那时候,汉族人把元朝统治者蒙古人叫“鞑子”。相传,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人造反,管束特别严格,十户人家派一个蒙古头目来监督,不准汉人私藏刀刃,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汉族人要想联合起来反抗,就得互相串通。但由于蒙古头目监视得紧,无法通风报信。这时有个聪明人(民间传说是刘伯温)想出一个办法,他放风说今年秋后有瘟疫,除非家家烧锅盔吃才能免除灾难。于是人们就在锅盔上写上字,一说是在月饼里装上纸团,约定在腊月三十日晚上以放火为号,一齐动手杀“家鞑子”。从此就传下了中秋节吃月饼、吃锅盔的风俗。
  在肃州民间,每逢中秋将临,农村妇女们便忙碌起来。她们和发面、蒸葫芦、借烧锅子,成天半日地忙着烧锅盔。其中有甜水面锅盔、硬面锅盔、葫芦锅盔等。妇女们在烧制锅盔之前,先要在而饼上用绣花针剁出一些精美的图案,诸如猴子玩月、嫦娥奔月、吴刚砍树或荷花、牡丹之类,将民间传说艺术、生动地再现于锅盔之上。有的还会涂上鲜艳的食用色素,叫做花锅盔,借此展示巧妇的手艺,也以月之圆、饼之圆寄寓人之团圆。
  在过去,由于月饼也算是一种奢侈食品,不是所有人家都有条件做月饼、吃得起月饼。于是,肃州民间就地取材,用平时做馍馍的发面,加入鸡蛋、煮熟捏碎的红葫芦,用平底平盖的烧锅子烧制成大如圆盘、小如月饼的锅盔,用来垒成塔形献月亮或馈赠亲友,以此表达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现在,锅盔制作越发精细,S1I品种更多,成为寄予乡情、馈赠亲友的佳品,已经随着越来越发达的交通,走到了全国各地亲友的餐桌,广受欢迎。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