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米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905
颗粒名称: 端午节吃米糕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383-385
摘要: 在端午节,肃州人则以吃米糕为主食。端午一到,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买糯米、红枣、葡萄干做米糕,也叫粽糕。
关键词: 饮食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端午节吃米糕
  
  在端午节,肃州人则以吃米糕为主食。端午一到,无论穷富人家都要购买糯米、红枣、葡萄干做米糕,也叫粽糕。
  米糕的做法是分别把糯米和红枣煮熟,把葡萄干泡软,然后将熟米糕和红枣、葡萄干分层交替压在盆中,俗话叫“压米糕”或“压粽糕”。食用时加糖或熬制的糖稀,甜香无比。再配以炸制的油饼,拌好的凉菜,就成为端午节的主食。这一天,至亲院邻之间还要互送米糕、粽子以示亲善。
  米糕,历史悠久,是传统小吃。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米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箸叶裹起蒸熟即成。当然,端午节吃米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据《续齐谐记》中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个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饭都被江里的蛟龙水怪抢走了,今后大家再要祭我,就请用蒲叶包裹,外面缠上五彩丝带,水怪们就不敢抢了,因为山精水怪最怕五彩丝带。”区曲将这事告诉了大家,从此就有了用蒲叶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肃州民间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也是为了避疫防疾。有一首肃州民歌唱道:“五月里,五端阳,糯米粽子蘸砂糖,吃上三杯雄黄酒,我和张哥闹端阳”。
  另外,肃州人在农历四月初八还要做米糕和油饼子。农历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在历史上,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程度远胜于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人们也像端午节一样做粽糕,炸油饼。但不一样的是将粽糕和油饼做为外带食品,去法幢寺赶庙会,祈祷还愿,浴佛布施。相传释迦牟尼就是这一天出生的,因此各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正中用水盆供奉佛诞生像,全寺僧众都要以香汤沐浴佛诞生像,以此纪念佛的生日。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