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拉魂面
正月初七,肃州人称“人七日”。这天家家一律吃臊子面,叫“拉魂面”。相传正月初七这一天人的魂魄最容易脱离人身体,吃了“拉魂面”就可以用长面把人的灵魂和肉体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意味着人们追求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也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在《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这里的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
据说,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还有一说,臊子面来源于唐的“长寿面”。《猗觉寮杂记》上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是皇亲国戚庆祝寿辰的寿面,世所谓'长命面'者也”。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余为座上客,举箸食汤饼”。因面条一类的食品,在唐代称作“汤饼”,刘诗中提及的“汤饼”,就是“长命面”。
肃州人生性憨厚而又聪明,既然吃“臊子面”能够长命,自然就会把人的“魂”牵住,干脆就叫“拉魂面”。
不过,臊子面是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在肃州人的餐桌上,“长命面”、“牵魂面”的习俗,在生日做寿时必食外,每遇婚丧喜事,或逢年过节,都要以它来款待客人。
过去,肃州农村新媳妇过门的第二天,要在婆家举行一个隆重的擀面仪式,新媳妇当着客人的面上案擀面,以测试其技艺的高低。技术高超娴熟者,擀出的面厚薄均匀,切条细长,下到锅里不会断裂,这样的新媳妇,才能赢得大家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