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83
颗粒名称: 放风筝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346-348
摘要: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惠风和畅,草木萌发,喜欢室外活动的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踏春、郊游、放风筝。肃州人放风筝,从春节过后就已升始,一直持续到端午前后。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放风筝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惠风和畅,草木萌发,喜欢室外活动的人们便纷纷走出家门,踏春、郊游、放风筝。
  放风筝,一般人只以为是一种娱乐活动,但在古代,还包含着一项古老的习俗,“放晦气”。因而,风筝也就成为古人节日避邪的一种护身符。风筝,以其音似“筝”声而得名。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尾部拴上竹笛,风吹竹哨,声如筝鸣,故称“风筝”。据记载,风筝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传说,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在纸没有发明以前,风筝是用木料制成的,形似“鹊”、“鸢”,“三日不下”,说明当时在制作技术上,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汉代,出现了用竹制框架,以纸糊、绳牵、放在空中的“纸鸢”。唐以后,制造风筝的工艺进一步提高。
  至于“放晦气”之说,则因古代科技落后,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便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在放风筝上,就成了放晦气。于是,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的名字,所有灾病都写在纸莺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莺随风飘失。认为这样,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可以交上好运。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因此,每逢清明节放风筝,成为普遍流行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莺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之风自下而上,纸莺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称为“神灯”。
  肃州人放风筝,从春节过后就已升始,一直持续到端午前后。每到周末假日早起傍晚,只要风和日丽,新城广场、城郊旷野,男女老幼纷纷汇聚到一起,把自己精心制作或购买的风筝放到蓝天里,既有了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能呼吸到早春的新鲜空气,享受大自然恩赐的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民俗专家表示,抛开“放晦气”的迷信色彩不说,放风筝确实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它可使人精神愉快,消除焦虑。同时锻炼人的腿、臂、腕、手、腰、肘等各个部位,有利放松筋骨,活动肌肉。此外,放风筝还可以消除眼睛的疲劳,达到保护视力的目的。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