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礼仪
饭桌上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反映了一个家庭的道德观念和日常习惯。不同的家庭或家族,由于受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自然就形成了具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
在古代,饮食礼仪按阶层划分为宫廷、官府、行帮、民间儿个等次,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和客人了。在饮食方式上,则大体分为家宴、宾宴和便宴。
家宴,是指家庭或家族自己过节和为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宾宴,是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饭。过去,由于受传统礼教文化的影响,较为讲究的家庭或家族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起了以“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礼”是指饮食的礼节和礼仪。家宴、便宴以“长”为主,宾宴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约束孩子们的礼节。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长辈或家长要优先入座,老师或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尤其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或朋友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家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均视客人的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
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氏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且不胜酒力的客人,要主动为其代酒,并向其他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同时,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宴饮接近尾声时,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要宜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随后,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聊天。
如在家里做饭待客,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最好不要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或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家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而在家宴时,则要要求孩子们要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吃饭时,一般有三不准,一是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或放屁。因为吃饭时吧唧嘴没教养,放屁令人作呕,有刺耳声或不雅动作影响客人进餐。二是不准先“下嘴”,长辈或主客不动筷子,小孩子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不准狼吞虎咽,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或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最忌讳的,就是小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老人一般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指家宴时要尊重长辈,尽孝道。过去,家中老人如有病不便入席时,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如身体健康,则先请老人入席,其他人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同时,主妇们要有眼色,主动给家人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老人在每次家宴中,要给儿媳妇们点几道她们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谓之“犒劳菜”。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老人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以调节气氛。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老人情绪好时,就要拉拉家常,夸夸孩子们,图个乐,让老人和大家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尽享天伦之乐。但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会更加敬重长辈、孝顺老人,天长日久,就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宴饮中有“让、度、俭”的要求。“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好吃的先让别人吃,不要抢着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宴席结束后,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宴饮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尤其与孩子的老师用餐时,就要及时给孩子指点或引导,并根据实际给孩子提出新的要求。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在礼、孝、德、教的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而这些,正是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
但是,作为客人,赴宴也要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
排座次,则是整个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由于从古到今,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但在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二、四、六,右手边依次为三、五、七,直至汇合。若是八仙桌,如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依次为二、四、六,右手边为三、五、七。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右依次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