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74
颗粒名称: 拱手礼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
页码: 315-317
摘要: 肃州人热情厚道,熟人、朋友见了面,为表示敬意或自歉,向对方双手抱拳合于胸前一揖,谓之“拱手礼”,也称“作揖”、“揖礼’,是一种见面问候的常用礼仪。
关键词: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拱手礼
  
  肃州人热情厚道,熟人、朋友见了面,为表示敬意或自歉,向对方双手抱拳合于胸前一揖,谓之“拱手礼”,也称“作揖”、“揖礼’,是一种见面问候的常用礼仪。
  拱手礼,始于上古。最先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并通过程式化的礼仪,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和友好。
  古代行拱手礼,身体和手都不动。现代行拱手礼,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双手在胸前抱举或叠合,自上而下,或自内而外,有节奏的晃动。左手掌心平张,向下压住右拳,叫“拱”,正对胸口,不高于颗不低于胸,平臂行礼,此乃“王者对揖、时揖、平揖”;平辈行礼,左手手心向内,贴于胸口下,直身行礼,此乃“士揖、下揖”。
  Am上位者还礼,双手平伸,指间交错,左手在外,两掌心向内,双臂前伸如抱一环,举手至颚,欠身行礼,此乃“天揖、上揖”。向长辈行礼,手势直身举手过额,此乃“帝揖”,过去为祭祀用礼,后来被用来向皇室和宰相行礼,后则专为向长辈或尊者之礼。双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礼,此乃“武揖”,为周朝军礼,后为习武者专用。因此,也只有“武揖”才是两手抱拳。除此常见的手法,还有“侧揖、旁三揖、旅揖”。拱手时,一定是用左手扶抱右手。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问候几句。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拱手有吉凶之分,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男为阳,尚左,女为阴,尚右;行吉礼时,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时,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所以,一般男子施礼,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女子则正好相反;若为丧事行拱手礼,则男子为左手握拳在内,右手在外,女子则正好相反,之间保持双方认可的距离,来达“敬”意。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也较为符合现代卫生要求。所以礼学家认为,拱手礼不仅最能体现国人的人文精神,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大约百年前,一场空前绝后的文化、政治大变革,拱手礼使国人感到自惭形秽。于是,自英国传入的握手礼取代拱手礼,并被定为国人的基本寒暄礼节。人们纷纷以见面握手为时尚,拱手礼则不翼而飞。但是,握手时的第一反应,是产生“外交”感觉,且多有不便。
  由此,近现代学人得出结论,拱手礼优越于握手礼。因为拱手礼,一则避免发生身体接触得传染病的可能,有益健康;二则拱手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自己,不会感受到对方的压力。握手则既有得病之虞,乂有被动伸手、任人宰割的感觉。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抱拳拱手有与对方保持距离,带有内敛和封闭色彩;而“肉体亲近”则有急于接近之意,具有张扬和进取因素。
  但是,握手礼作为通行的国际交际礼仪,已经成为人们见面的普遍礼仪,拱手礼却因其特有的涵义,只是在朋友或较为熟悉的人碰面时,才会觉得属自然而又优雅的礼仪。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