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69
颗粒名称: 祭祖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3
页码: 302-304
摘要: 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虽然讲究逢节必祭祖,一般是在春节、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或在家里祖宗牌位前焚香献供,或到祖坟祭奠。
关键词: 葬俗 酒泉市

内容

祭祖
  
  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虽然讲究逢节必祭祖,一般是在春节、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或在家里祖宗牌位前焚香献供,或到祖坟祭奠。但是春节必祭祖,不仅缅怀祖先,激励后人的意味也很浓厚。祭祖的习俗各地不一,有的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肃州人一般在除夕午后,在家里或者到墓地,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
  祭祀,起源于商朝,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十分崇敬鬼神。而鬼神又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且以人鬼,即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祭祖是基于很复杂的心理作用,一是由于对亡灵的惧怕,惟恐若没有好好祭祀祖先,他们就会作祟并惩罚子孙。二是为着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并为子孙解决难祝文、辞神叩拜等。有的地方在焚帛烧钱纸时,主祭要在神前献上一杯酒,然后由礼生送至焚帛处,将酒酹在上面,酹时将酒滴成一“心”字,以示祭者献上钱帛之虔诚。在祭祀过程的重要环节,还几次鸣锣击鼓或伴奏弦乐,为祭礼增添热烈气氛。祭礼结束后,将猪肉、羊肉等祭品分给参祭代表。也有将祭品用于宴请参祭人员,只给少数的行祭人员与乡绅、长老等发点祭品。
  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因宗教信仰而不同,家庭祭祀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地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现今,大多数人家不在家中供奉祖宗神位,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后,聚齐一家人到祖坟祭祀,给祖宗送去过年的冥币和衣食烟酒,除夕至初一在家中祭祀。
  肃州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一般到除夕至初一子时时分,家人大大小小都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摆好祭品,依长幼辈分、男左女右站立两旁,向祖宗神位焚香、点烛、烧纸、放鞭炮,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饭,焚化纸钱,叫“年福”,也称“发纸接神”。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