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生育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41
颗粒名称: 回族生育俗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4
页码: 239-242
摘要: 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有些虽与汉族相似,但仍然具有回族特色。分别有出生礼、命名礼、割礼。
关键词: 生育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回族生育俗回族把出生视为一种大礼,保留着许多传统的风俗习惯。有些虽与汉族相似,但仍然具有回族特色。分别有出生礼、命名礼、割礼。
  一、出生礼。妇女有孕,一般称“有喜”,妇女在孕育期有许多避讳和禁忌。如不送亲,不送葬。若在途中遇见送葬的,要尽快避开,不能迎面而行。
  婴儿诞生时,产房除了接生婆外,一般连自己的丈夫也不得随意入内。不过,在医院生小孩除外。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孩子的气质、性格就像谁。表示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孩子出生后,若是男孩,一般宰两只羊,若是女孩,宰一只羊,请阿匐念经待客,以感谢真主。
  二、命名礼。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匐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命,也叫回回名。
  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寺里或请阿匐到家里,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即在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教民上寺礼拜的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在孩子两耳朵中轻吹清真言。据说,念宣礼词、吹气的意思,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
  当阿匐举行这种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以示吉庆、俊美。四五岁后再起一个大名,回族叫官名或学名。还有的在经名前冠以汉姓,使汉姓与回回经名相结合。也有终身用回回名的。
  在举行命名礼这天,有条件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旬,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
  三、抓周礼。抓周礼也叫岁礼,回族俗称“抓岁”。这在回族当中较为普遍,尤其生的第一胎,或有些没有生育能力领别人孩子的,则更重视这种仪礼。
  举行抓岁礼时,主人要放一个大红桌子,桌上摆钢笔、毛笔、笔记本、《古兰经》和用纸制作的小飞机、小轮船、刀、剑及其它玩具等。尔后,由母亲或父亲把小孩抱到桌子前,让小孩任意抓。来宾和全家老小围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东西。如果孩子抓到了笔和本子,就意味着将来是一个能写会画、才华出众的文人、学者;如果抱上了《古兰经》,就认为是个精通阿文、百问百答的阿匐,是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若拿起剑刀,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耍刀舞剑,好武尚勇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笔又拿了剑,就认为这孩子会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将;要抓到不起眼的小玩具等,则认为是个吃喝玩乐、贪图安逸、成不了才的“榆木疙瘩”;如果孩子什么也不抓,便说他或她是个昏昏噩噩、一事无成的庸人等等。
  当孩子抓到钢笔、《古兰经》一类的东西时,孩子的父母欢天喜地,心旷神恰,高高举起孩子庆贺逗笑,围观者拍手叫好!
  四、割礼。割礼,阿拉伯语“海特乃”的意译。回族俗称“逊乃提”,也叫割礼或成丁礼。因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十二岁,已经懂事,要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履行“天命”和“逊乃”的宗教功课。久而久之,慢慢地便成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男童一般在5-9岁实行割礼,即割除阴茎的包皮。回族割包皮的习俗,从医学的角度看很卫生,对男孩的身体健康也有益,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俗。
  回族对小孩进行割包皮手术,过去由专门的宗教人员施行,称其为“逊乃巴巴”。现在,一般都把小孩送到当地医院进行手术。这样既安全,又卫生,伤口愈合快,不到一星期就痊愈了。
  回族群众对割礼非常讲究,气氛隆重。割礼这天,家庭经济条件较富裕的,要给小孩换上一身新衣服。家里一般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旬念经,过“尔麦里”。左邻右舍的亲戚朋友要给小孩散“乜贴”,以示庆贺。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