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33
颗粒名称: 洗三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6
页码: 216-221
摘要: 婴儿出生第三日,要汇聚亲友为婴儿祝福,举行沐浴仪式,俗称“洗三”,也叫“二朝洗儿”。其用意,一为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为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关键词: 生育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洗三
  
  婴儿出生第三日,要汇聚亲友为婴儿祝福,举行沐浴仪式,俗称“洗三”,也叫“二朝洗儿”。其用意,一为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为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三日洗儿,谓之洗三”。洗三习俗,早在宋朝,已有记载,是古代诞生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仪式。据说,这样可以洗去婴儿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使之今生平安吉利;同时,也有为婴儿洁身防病的实际意义。《东京梦华录》说:“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以钗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盆中有枣子直立者,妇人争食之,以为生男之征。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抱牙儿入他入房,谓之移窠”。每道浴婴礼仪,都是围绕祈愿新生儿健康生长的主题进行的。香汤水中的果子、彩钱、葱、蒜,都是与生育相关的吉祥物。
  果子,一般枣子居多,是祈生殖之物,放于水中,借生殖之物的生殖力促使小儿健康成长;彩钱与蒜则是辟邪吉祥物,放于水中,使水具有辟邪功能,以洗去附在小儿身上的邪魔,促其健康成长;“葱”与“聪”谐音,有祝福小儿聪明的意思。以彩绸装饰浴盆,有祝吉、渲染庆典隆重气氛的作用。表明浴儿仪式,已不是出于一般的清洁卫生的需要,而是包含着神秘的信仰与祈求的礼仪活动。用银钗搅水,往盆中投钱币,带有巫术性质。按巫术说法,接触过银钗、钱币的水便成了银水、富贵水;以此水洗儿,祈望小儿将来大富大贵、多银多财。妇人争吃水中直立的枣子,以祈望早生男孩;最后一道仪式才是浴儿,用具有生殖力的水来洗浴婴儿,希望借水的生殖力促使婴儿健康成长,这才是浴儿习俗的主题。
  当然,浴儿习俗也融合进了一些祝小儿富贵,妇人祈子等仪式,都是在浴儿祝生长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突出表现了人们对水的生殖力、生长力的崇拜。因为水在原始信仰观念中是生命之源,具有生殖的力量。生殖的力量也可视为生长的力量,用水为婴儿浴身,在于为婴儿灌注生长之力,促其健康成长。所以,人们总是采用多种形式将洗儿的水加以神秘化,使其有别于一般的水。通常的仪式是在装水的浴盆中放置或抛撒吉祥物,或是用吉祥物在水中搅动一下。这些仪式主要是为了强化水的生殖力、生长力。
  “洗三”在民间视为大吉之礼。过去,在肃州虽没有这么繁琐,但有专门以接生、洗三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称之为“收生姥姥”或“吉祥姥姥”,也就是“二姑六婆”中的“稳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妇女一旦生孩子,只能去接“收生姥姥”。一般约在产妇临产前三、四个星期,即将其接来“认门”,对产妇略作诊视;至临产时,再请其来家接生。小孩生下三天,必请其来家主持婴儿的洗礼,并循例予以厚赠。
  “洗三”之前,本家照例按照收生姥姥的要求,预备好必用之物。如生的是女孩,还应当用红丝线穿好的绣花针,在酒盅里用香油泡三天,以便“洗三”时给女婴扎耳朵眼儿。
  “洗三”之日,,通常只有近亲来贺,多送给产妇一些油糕、鸡蛋、红糖等食品,或者送些小孩所用的衣服、鞋、袜等作为礼品。本家仅用一顿炒菜面来进行招待,富户亦不过在酒菜上丰富些,主食必定是面条,俗称“洗三面”。坐席时,照例让收生姥姥坐在正座上,当成上宾款待。
  “洗三”仪式,通常在午饭后举行,由收生姥姥具体主持。在产房外厅正面设上香案,供奉神像。香炉里盛着小米,当香灰插香用。本家将盛有以槐条、艾叶熬成汤的铜盆,以及一切礼仪用品均摆在炕上。这时,收生姥姥把婴儿一抱,本家依尊卑长幼带头往盆里添一小勺清水,再放一些钱币,谓之“添盆”。如添的是金银裸子、硬币就放在盆里,如添的是纸币银票则放在茶盘里。此外,还可以添些桂元、荔枝、红枣、花生、栗子之类的喜果;亲朋亦随之遵礼如仪。如遇—着有钱的,真有往盆里放金银裸子和“黄白”首饰的。清末民初时,有放银元的,贫者最不济的也要放进几枚铜币。收生姥姥有套固定的祝词,你添什么,她说什么。假如你添清水,她说“长流水,聪明灵俐”;你添些枣儿、桂元、栗子之类的喜果,她便说:“早儿立子,连生贵子;桂元,桂元,连中三元”。以博本家和来宾们的喜欢。
  “添盆”后,收生姥姥便拿起棒槌往盆里一搅,说道:“一搅两搅连三搅,哥哥领着弟弟跑。七十儿、八十儿、歪毛儿、淘气儿,唏哩呼噜都来啦”!这才开始给婴儿洗澡。孩子受凉一哭,不但不犯忌讳,反认为吉祥,谓之“响盆”。一边洗,一边念叨祝词:“先洗头,做王侯;后洗三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尻,做知州”。随后,用艾叶球儿点着,以生姜片作托,放在婴儿脑门上,象征性地炙一炙;再给婴儿梳头打扮一下,说“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用鸡蛋往婴儿脸上滚滚,说“鸡蛋滚滚脸,脸似鸡蛋皮儿,柳红似白的,真正是爱人儿”。洗罢,把孩子包捆好,用一棵大葱往身上轻轻打三下,说:“一打聪明,二打灵俐,三打勤快”。随后叫人把葱扔在房顶上,意即祝愿小孩将来聪明绝顶。拿起秤砣凡比划,说:“秤驼虽小压千斤”,意即祝愿小孩长大后在家庭、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拿起锁头三比划,说“长大啦,头紧、脚紧、手紧”,意即祝愿小孩长大后稳重、谨慎。再把婴儿托在茶盘里,用本家事先准备好的金银裸子或首饰往婴儿身上一掖,说:“左掖金,右掖银,花不了,赏下人”,意即祝愿小孩长大后,福大禄大财命大。最后用小镜子往婴儿屁股上一照,说:“用宝镜,照照腚,白天拉屎黑下净”。最后,把几朵纸制的石榴花往烘笼儿里一筛,说道:栀子花、茉莉花、桃、杏、玫瑰、晚香玉、花瘢豆疹稀稀拉拉儿的……”,意即祝愿小孩不出或少出天花,没灾没病地健康成长。
  至此,由老婆婆把娘娘码儿、敬神钱粮连同香烛一起请下,送至院中焚化。然后,把灰用红纸一包,压在炕席底下,说是让他们永远守在炕头,保佑大人孩子平平安安。
  如今,妇女生孩子都到医院,既文明、卫生,又省钱,很少再用所谓的“收生姥姥”。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交由接生的医生或护士给洗浴,擦洗,既温暖舒适又十净,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里亲密的亲朋好友听到了,就会买一些婴儿用的尿布、斗篷、衣服鞋子,按例还要提一篮鸡蛋,以示祝贺。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