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828
颗粒名称: 求子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2
页码: 205-206
摘要: 过去肃州城乡人家娶亲后,在儿媳受孕前,公婆为望得一孙子或孙女,在阴历二月十九日,即观世音菩萨生日去寺庙,在“送子观音”前烧香磕头,求子许愿。
关键词: 生育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求子
  
  过去,人们常以“儿孙满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子多福、早来的儿女早得济”为人生、家庭的标志。但是,由于医疗条件差,妇女不生育者颇多,或生育夭折率高,再加上生儿育女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妇女成家后承受的精神压力更为严重,因而广求子嗣。举凡王母娘娘、百子娘娘、子孙娘娘、送子观音等均在崇拜之列。
  一般妇女在求子拜祷时,要焚烧香表、献上面桃,跪拜祝告之后,或从娘娘的神幡上解下香包儿一枚,或从老虎洞中摸出小儿鞋子一只等,认为是得子的信物,待以后生下小孩,则加倍奉还,以示还愿。
  所以,过去肃州城乡人家娶亲后,在儿媳受孕前,公婆为望得一孙子或孙女,在阴历二月十九日,即观世音菩萨生日去寺庙,在“送子观音”前烧香磕头,求子许愿。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源于佛教,是抱着一个婴儿的妇女形象,很受中国妇女喜爱。信众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传说,晋朝有个叫孙道德的益州人,年过五十,还没有儿女。因他家距佛寺很近,一位熟悉的和尚对他说:“你如果真想要个儿子,一定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经》”。孙道德遂每天念经烧香,供养观音。过了一段日子,他梦见观音菩萨告诉他:“你不久就会有一个大胖儿子”。果然不久,夫人就生了个胖乎乎的男孩。还有一则传说,元代南京大宁坊有个叫王玉的人,年过四十无子。后于友人马公酌家神前,见到一部《白衣观音经》,便专心致志地念起来。以后每天都念,从不懈怠。次年四月十四夜他的岳母刘氏梦见一白衣人,头戴金冠,抱着一个婴儿,对她说:“我给你送圣奴来。”刘氏接过婴儿,抱在怀里。第二天,她女儿即生下一个儿子,模样和梦中白衣人送来的婴孩一样,于是取名“圣僧奴”。
  送子观音是观音菩萨化身之一,通常为手捧婴儿的中年妇女相;也有作观音双手合十状,前立一童男。人们在“送子观音”前烧香磕头许愿后,等媳妇怀孕或生孩子之后,次年二月十九日复到观音娘娘佛像前烧香还愿,且一直坚持三年。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