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90
颗粒名称: 冬至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126-128
摘要: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民间多有庆贺的习俗。肃州人过冬至节,秉承了厚道、包容的个性,大多会宰羊、包饺子、捏馄饨、做麻食子,合家团聚,以示庆贺。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冬至
  
  立冬后,寒流不断袭来,小雪、大雪裹着晶莹的雪花相继驾临。及至天地阴气充盈,万物蛰伏安定,冬至如期而至。随后,数九寒天的日子便正式开始,阳气随白昼渐长而回升,人们则跟着小寒、大寒的脚步,开始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诗圣杜甫就有“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诗句。所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民间多有庆贺的习俗。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因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并没有特定于某一天,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而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因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古称“日短、日短至”,故肃州民谚有“过一冬节,长一针脚;过一腊八,长一脚巴”的说法。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为进九之始。
  古时的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在周代,冬至为新年元旦,非常热闹。而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及明、清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合家团聚吃冬至饭。
  北方在冬至这一天,大多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对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肃州人过冬至节,秉承了厚道、包容的个性,大多会宰羊、包饺子、捏馄饨、做麻食子,合家团聚,以示庆贺。喜欢热闹的人家,早起时先给家人一个荷包蛋,把肚子填个半饱,就开始煮羊肉、剁馅子、擀面皮,喜笑颜开地准备一天的吃食。即使没时间讲究,或条件有限的人家,也会吃一顿麻食子,以示过节。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