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送寒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789
颗粒名称: 十月初一送寒衣
分类号: K892.1
页数: 3
页码: 124-126
摘要: 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为送寒衣节。此时,秋日将尽,天气渐冷,人们在准备棉衣过冬时,想着地下的先辈、亲人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也需要御寒过冬,就用五色纸折叠成衣物的模样,烧化后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上温暖,谓之“送寒衣”,也叫“十月朝”、“祭祖节”,亦称冥阴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关键词: 节日 风俗习惯 酒泉市

内容

十月初一送寒衣
  
  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
  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为送寒衣节。此时,秋日将尽,天气渐冷,人们在准备棉衣过冬时,想着地下的先辈、亲人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也需要御寒过冬,就用五色纸折叠成衣物的模样,烧化后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上温暖,谓之“送寒衣”,也叫“十月朝”、“祭祖节”,亦称冥阴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父母爱人为背井离乡的亲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关于送寒衣节,文献对历朝习俗的记述很多。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唐大诏令集》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即初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莹。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记载:“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在寒衣节给死去的亲人送衣服,据说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首开先河。传说,孟姜女新婚燕尔,丈夫就被抓去服徭役,修筑万里长城。秋去冬来,孟姜女千里迢迢,历尽艰辛,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丈夫却屈死在工地,还被埋在城墙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指天哀号呼喊,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找到了丈夫的尸体,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安葬。由此而产生了“送寒衣节”。
  肃州人,亲缘关系紧密,家族观念强,对于“送寒衣节”较为重视。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过去,每逢十月初一,人们在注重家人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古往今来,尤其重视为去世的亲人送去御冷的寒衣,在焚烧供品和冥币的同时,让逝者免去寒冷之苦,不仅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还以“送寒衣”的具体行为,教育后人孝老敬老,延续中华民族的美德。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肃州文史第十八辑 民俗文化专辑》

酒泉市关于民俗文化的文史资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