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拾零——第十七辑肃州文史之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663
颗粒名称: 民俗拾零——第十七辑肃州文史之七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2
页码: 326-336
摘要: 酒泉方言韵味长;气象谚语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民俗

内容

民俗拾零第十七辑肃州文史之七
  酒泉方言韵味长彩人从汉语区域上划分,酒泉方言当属北方银官语系。酒泉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各种民族语言相互交汇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方言。
  首先是民族特色。酒泉方言“紧赶马驷”、“听堂马驷”,是“赶紧”、“赶快”的意思。据有关专家称,此类方言由维语和土厥语演化而来;“祁连山”则纯粹是地道的匈奴语言,翻译成汉语就是“天山”。
  其次是远古特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酒泉就是汉语雅言的流行区域之一。酒泉方言中至今仍保留了许多古词语。比如,“搐chu”即收缩的意思。酒泉人说“苹果搐成个尕蛋蛋了”。《集韵》曰:“牵制也。” “扽deng”即拉,伸的意思。酒泉民歌《放风筝》:“刮烂了风筝扽断了绳。”《博雅》曰:“扽,引也。” “挖wa”即用手抠。酒泉民歌《割韭菜》:“学生一把撕挖住。”酒泉俗语:“嘴上叫的妈妈,手在匣匣里挖抓。”《集韵》曰:“挖,手捉物也。”《类篇》曰:“谓手爬物也。”由此推论,酒泉虽然地处西北边陲,远离繁华、人烟辐辏之地,但在语言体系上早就融入了祖国大家庭的怀抱,堪称历史悠久。
  再次是厚重特色。酒泉人说话咬字较重,声调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按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压得很瓷实”。这一点,倒是跟酒泉人诚实厚道的品行和豪爽直率的性格十分相符。研究表明,酒泉话是中国方言中声调最简单的方言,总体上只有三种:阴平调值为“44”;阳平与上声合并,读为降调“41”;去声读为低声调“13”。酒泉人把“甘肃”读为“甘旭”,“去”读为“气”,“学生”读为“学森”,“诗人”读为“丝人”,“喝水”读为“货水”,“渴得很”读为“炕得很”,“肚子饿”读为“肚子卧”。酒泉方言中以“j、q、x”起头的音节,韵母韵头为“j”或“u”,大都读为“g、k、h”或“z、c、s”。如"街jie”说成“该gai”,"芥沫”说成"盖gai沫”;"腔qiang”说成“康kang”,常用语有“羊康(腔)子背上拜个年去哩”、“胸康(腔)子上撤给了两捶头”等。
  第四是口语特色。如句末用“咔”,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下”,“今天请你来咔”就是“今天请你来一下”,“走打了言传咔”就是“走的时候说一声”;句末用“啊吧”,表示选择疑问,“你今天来啊吧?”,就是“你今天来呢,还是不来?”,“丫头结婚请我啊吧?”,就是“姑娘结婚时请不请我?”。有时“打”和“咔”连用,如“亲戚门上绕打咔”、“存下的票子花打咔”等。有些口语,如果用文字来表述,会让外地人茫然不知所云,如“西瓜子子子”、“菊花子子子”等,说的是植物种子;“碎子子子”则专指小孩,带有轻蔑的意味。“头”字,在酒泉方言中运用相当广泛,如"吃头、看头、说头、拿头、耍头"等,不一而足。也有把头(脑袋)称作“朵罗”的,“龟朵罗”即“龟头”,是酒泉乡间常用的骂人话。
  第五是语音特色。酒泉地域宽广,民族众多,除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外,就这里的汉民而言,虽说他们在此地生活了成百上千年,但由于其先祖来自中国的四面八方,时至今日,他们说话的声调中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祖上的古老痕迹。敦煌话的特点是起头高、中间重、轻打弯、尾音低,抑扬有致;瓜州话从头到尾都保持平音,听上去给人一种谦逊诚实的感觉;玉门人说话音调有些特殊,两头重、中间轻,显得特别能沉得住气,慢条斯理,给人传递出一种温暖与慰藉;肃州人说话语速较快,遇上性子急的,一句话只需三分之一秒,给人一种骨鳗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金塔人说话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中调慢音咬字清,一听就是实实在在的好人。另外,金塔和肃州局部地方的人说话,“阎杨”不分,“牛刘”不分,“连年”不分,“阎书记、杨书记”都是yan书记,“牛局长、刘局长”都是niu局长;“一连、一年”都是yi lian。这一罕见现象,大约与他们的祖籍地有关。肃州区清水镇马营河一带的乡民,由于与甘州高台毗邻,说话保持了浓郁的“甘高”特色。“中共中央毛主席朱德副主席”,让他们说出来就成了 “公共公央毛古席姑爹副古席”。有笑话说,有几位部队的后勤人员到那里购买西瓜,看瓜的大嫂让他们自己摘瓜解渴,有个战士见瓜垄里躺着个刻了 “十”字的大西瓜,就兴高采烈地摘了来吃,不料瓜刚打开,大嫂就惊呼起来:“哎哟,你们咋把我的子宫给吃了?”几个当兵的不明就里,以为闯了大祸,连忙道歉,并表示要高价赔偿,谁知大嫂说:“没啥,没啥,子宫是子宫,让你们吃了我也高兴!”原来,看瓜大嫂说的“子宫”就是预留的种瓜,当地人称“籽种”。这就是同一地域之间的方言差异。
  第六是虚强特色。有很多酒泉方言充满了虚拟和夸张,而且是正话反说。比如“数量很多”被他们形容为“没多老少”,“忙碌”被说成“有闲无忙”,“来了很多人”被说成“来了好少人”,“吃肉喝酒”被说成“吃酒喝肉”等。遇上有人问路,酒泉人往往用手一指:“噢——那”,“噢”的声音越长,说明路途越远,有“一噢几十里”之说。
  第七是同异特色。酒泉方言中有很多词语用字,原本就是普通话的发音,但如果让他们照着文本颂读,念出来的音反而是错的。比如,“锣鼓敲得山shan响”这句话,酒泉方言中shan的发音本来是对的,但读出来却变成了 san响;手指头的“指”,酒泉人平时也说“手指zhi头上扎了个刺”,但读出来却变成了 “手指zi头”。另外,“星宿xiu”读作“星宿xu”,"畜chu生”读作“畜xu生”,"着着zhaozhao的”读作“着着zhezhe的”,“雀qiao娃子”读作“雀que娃子”等等。这一有趣现象说明,酒泉方言中本来蕴含了大量普通话的成分,但这种宝贵的元素,受岁月的浸濡,被五言杂音逐步销蚀殆尽。
  第八是独行特色。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用上,酒泉人有着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腿”叫“拦杆”,“肩膀”叫“胛花”,“胴窝”叫“懒弯”,“接吻”叫“吃老虎”,“打了一拳”叫“掏给了一捶,)“踢了一脚,,叫“牨gang给了一脚”,“岳父”叫“外父”,“连襟”叫“挑担”,“快跑”叫“丢展子”,“红艳艳”叫“红哖哖”,“明晃晃”叫“明朗朗”等。
  第九是实用特色。酒泉人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积累了大量的俗语和歇后语,不仅内容丰富、含义深刻,而且非常实用,对校正行为、警示后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伙种田,惹人嫌,伙养牲口喂不圆”,“三推四靠,倒了锅灶”,“指亲呢,靠邻呢,绑到桩上杀人呢“,“匠人不是硬装的,挂面不是上香的”,“驴驮草,刚够嚼”,“家有三件事,先打紧处来”,“不会烧锅死费柴,不会当家跑烂鞋”,“长短是个棍,薄厚是个礼”,“出门三分小,见了姑娘叫大嫂”,“有福不可重受,油饼子不可卷肉”,“望了别人的大干粮,耽搁了自家的谷米汤”,“十里路上吃嘴,不如蹲到家里喝水”,“杯杯小吃烂家当,毛毛雨渗透衣裳”,“男人是筢筢,女人是匣匣;不怕筢筢没齿儿,就怕匣匣没底儿”,“想浇水,怕修闸,想说媳妇怕抱娃”,“话说实些好听,皮袄穿上遮风”,“有话说到面子上,有肉切到案子上”,“有钱的怕贼,忤逆种怕雷”,“活的时候给着吃,强如死了爬着哭;活得时候给着穿,强如死了抬花棺”等,应有尽有。一些歇后语更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蹶上屁股看天——有眼无珠”,“三张麻纸糊了个驴脸——好大的面子”,“后圈里养脖牛——谋心不善(骗)”,“猫吃浆糊——尽在嘴上挖抓”,“鸡儿蹲到羊皮上——糟毛”,“后娘打娃子——暗中使劲”,“老鼠拉木掀——大头在后”,“狗撵石匠——寻着招寥”等。
  第十是无字特色。一些酒泉方言,虽然人们耳熟能详,但要准确地写出来却十分困难,原因是有音无字。比如“客人来了一pia ta”,形容来的人很多,“pia ta”就找不出准确的文字,只能用拼音或同音字替代。“天爷pia pia流星地下开了”,形容雨下得很大,“pia pia”是象声词,也写不出来。另外,“娃娃从树上掉下来bia死了”,“水井里扔了个石头 piang地一声”,“bia”是动词,"piang”是象声词,同样无法用文字记录。著名民俗学家柯扬教授20世纪80年代来酒泉采风时说过,有些酒泉方言只能听不能写,原因是中国的汉语字典中根本就没有那个字。西安的朋友说,陕西biangbiang面”很有名,没有“biang”字,陕西人就自己造了一个出来,很复杂,共有56画:“穴”字头,两个“幺”中间夹个“言”,两个“长”中间夹个“马”,左边一个“月”,右边加“立刀”,“心”字作底,最后用扁“走”字将左、下部围起来。口诀是:“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搭挂麻糖,推上个车车上咸阳。”农民群众在用酒泉方言演唱肃州民歌气象谚语盛洪英整理1.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落雨星。
  2.岁朝雪纷纷,本是旱年成。
  3.干冬湿年,石头上种田(收成不好)。
  4.立春寒,寒半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
  5.惊蛰晴,五谷花果百样成。
  6.惊蛰刮起土,倒冷四十五。
  7.早上惊了蛰,后晌拿犁瞥。
  8.瑞雪兆丰年,春雪惹人嫌。
  9.春分秋分,昼夜相停。
  10.三月雷,麦谷堆(早打雷,天气热,雨水早)。
  11.春雷一百五,霜冻不离谱。
  12.春天的风,刮到掌灯,掌灯不停,刮到天明。
  13.三月里的雨,贵如油。14.风刮一条,雨下一方。
  15.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16.清明刮南风,当年庆有余。
  17.清明断雪,谷雨止霜。
  18.夏至过,水蛋破。
  19.强风怕日落,大雨午时停。
  20.月亮带雾圈,明天是风天。
  21.夜晴无好天。
  22.热急就生风。
  23.鹊巢朝东,多刮西风;鹊巢高悬,大旱本年。
  24.风迎头,必有雨。
  25.梭子云,定天晴。
  26.不怕水不大,就怕上山风不大。
  27.瓦渣子云,晒死人;炮台云,雨淋淋。
  28.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出来无处避。
  29.早霞阴,晚霞晴,夜里看霞晒死人。
  30.早雨不多,一天的啰嗦。
  31.山戴帽,水冒泡。
  32.早雾晴,晚雾阴。
  33.棉花云,雨淋淋。
  34.一点一个泡,下到天明鸡儿叫。
  35.蚂蚁搬家蛇过道,燕子低飞老牛叫,必定大雨到。
  36.烟囱不出烟,明天是阴天。37.天上勾勾云,地上水淋淋。
  38.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9.久晴大雾必阴,久阴大雾必晴。
  40.腰痛腿痛疮疤痒,必定天阴把雨降。
  41.雨中知了叫,预报晴天到。
  42.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43.先雷后雨不必慌,雨后闻雷无处藏。
  44.久晴久旱,雨要生蛋。
  45.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46.涝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
  47.小旱端阳,大旱十三;收不收,五月二十头。
  48.杨树叶子蔫,必定是雨天。
  49.无风烟往地里跑,时隔不久大雨到。
  50.天上乱搅云,地上下满盆。
  51.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52.今天火烧云,明天晒死人。
  53.湿了老鸽毛,麦子水中捞。
  54.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55.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56.日落乌云接,明天把工歇。
  57.日落云里走,雨在午夜后。
  58.星星挤眼,要下雨点。
  59.秋雾连阴冬雾雪。60.八月十五晴,元宵看灯笼。
  61.云遮中秋月,雪打元宵灯。
  62.早上立了秋,下午冷飕飕。
  63.雪打菊花心,柴米贵似金。
  64.一九一场雪,来年粮食没处搁(风调雨顺)。
  65.冬不冷,春不热,麦子种上望不着。
  66.冬至当日回,夏至十八天(昼长夜短)。
  67.过一冬节,长一针脚;过一腊八,长一锹把(昼长)。
  68.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粮食收成好)。
  69.腊七腊八,冻掉下巴。
  70.头九二九,关门闭守;三九四九,冻破茬口;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净尻子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