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吊桥十字和护城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88
颗粒名称: 东关吊桥十字和护城河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40-243
摘要: 公元1648年(顺治12年),甘肃回军将领米喇印、丁国栋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率兵起义,受到各族民众的欢迎,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凉州、甘州、肃州。1649年(顺治3年),清军将领邓愈率军10万,在甘肃围剿反清的回民起义军。起义军士气旺盛,与清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退守肃州。守城的回军封闭了南北两座城门,凭借东城门的吊桥和城墙顶上的箭垛,坚守一个多月,杀死无数清军,战斗非常惨烈。后来,清军采用坑道作业战术,从西城墙的西南角坑道里攻破城池,杀死了米喇印和丁国栋,并对居住在肃州城内和居住在东城外瓮城的回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回民几乎被斩尽杀绝。与此同时,烧毁了瓮城内回民的房屋,拆除并烧毁了东城门这座令清军伤心的吊桥,填平了门前的河道。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护城河

内容

东关吊桥十字和护城河
  张万生
  护城河是古代为了保护城池,人工开挖的围绕城墙的河道;吊桥是安装在护城河上的桥板,可以吊起,也可以放下,是进出城门的关卡。
  现在,肃州老城区东关街汉唐宾馆门前的大十字,虽然没有吊桥,也没有什么护城河,但人们习惯上把这里叫做东关吊桥十字。
  肃州古城自西汉建郡以来,随着地域归属的不断变更和朝代的兴衰更替,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繁衍增长,城市版图也在拓展。
  明朝初年,大将军冯胜征战河西取胜,将元朝所置的肃州路改为肃州卫,肃州成为西北边陲的第一重镇。明王朝为了巩固政权,分割华夷,大规模修建长城,并在长城附近的交通要道和村落修建了许多较小的城堡,设置了关卡、驿站、通道。嘉峪关长城城楼建成后,肃州古城作为州府所在地,自然得到了较大规模的扩展。
  历经几十年的修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肃州城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一倍多,基本上形成了一座以钟鼓楼为中心略呈正方形的城堡。东、南、北有用青砖券成的三大城门和高大雄伟的门楼,四周的城墙乂高又厚,唯独西城墙没有修建城门,只有一个小小的仅能供人进出的豁裸门。
  明朝成化年间,朝廷派巡抚视察边关,见肃州城内城外的商贸交易十分活跃,西方国家的一些经商者也时有光顾,城内民居、署衙、寺院、庙宇、牌坊、饭肆、店铺、客栈、医所、药店、字号等遍布四方街道,牲畜、羊只、肉品、农产品交易大都在东城外的闲滩空地和一些田地里进行,显得十分拥挤。因此,奏请朝廷拨款,于成化五年(1471年)在东城门外修建了一座土城(又叫瓮城),以供商贸交易和城防守军驻扎。同时,又沿东城墙开辟了一条南北长约六里的马路通道,这样通向瓮城就形成了一个十字,并在马路南头和北头各修建了一座简易的门楼,称“哨门”,以探听信息及监控过往人马车辆。
  在此后的100多年间,肃州卫管辖内没有发生较大的战事,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商贸交易更加活跃,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城市人口也达到了3万多人。
  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率农民军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一年多时间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公元1643年,起义军头领贺锦率军出征,直指甘肃。这时肃州卫御史赵锦,接到甘肃巡抚林日瑞的敕令,令其修筑城堡,整肃战备,以防“贼寇”攻破城池。赵锦和守城备使孙坤、参将姜显宗共同商议,达成了共识。认为东城门是防守的重点,除在城墙上增加哨墩箭垛外,还要对南北城门进行加固,做好战时封闭城门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要效仿大型城池的防守方法,紧靠东城墙根,从南到北开挖一条长约10里,宽20尺,深15尺的护城河,引进城南土坝路槽的河水,在通向瓮城的通道架设一座吊桥,在东城门的门楼上面装置可以吊起和放下桥板的机关,战时紧闭城门,高悬吊桥,让攻城者难以越过护城河。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吊桥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1643年秋天,李自成的起义军攻打甘州城时,甘州城里起义军的内应杀死守城的明军,点火为号,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甘州城。时隔不久,起义军浩浩荡荡直指肃州城,赵锦、孙坤、姜显宗站在城楼上瞭望,见起义军声势浩大,士气高昂,且已经包围了城池,感到非常惊恐。赵锦和孙坤见自己的同科进士甘州御使关天业已经做了起义军的头领,并向自己喊话。三人商讨一番,决定开门迎接起义军进城。就这样起义军没伤一兵一卒,轻轻松松占领了肃州古城。
  公元1648年(顺治12年),甘肃回军将领米喇印、丁国栋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率兵起义,受到各族民众的欢迎,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凉州、甘州、肃州。1649年(顺治13年),清军将领邓愈率军10万,在甘肃围剿反清的回民起义军。起义军士气旺盛,与清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最后退守肃州。守城的回军封闭了南北两座城门,凭借东城门的吊桥和城墙顶上的箭垛,坚守一个多月,杀死无数清军,战斗非常惨烈。后来,清军采用坑道作业战术,从西城墙的西南角坑道里攻破城池,杀死了米喇印和丁国栋,并对居住在肃州城内和居住在东城外瓮城的回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回民几乎被斩尽杀绝。与此同时,烧毁了瓮城内回民的房屋,拆除并烧毁了东城门这座令清军伤心的吊桥,填平了门前的河道。清军将回民的尸体部分烧毁,部分投入护城河内,截断了城南陈家花园附近土坝路槽流入护城河的水源,将护城河内有尸体的部分用垃圾、沙土、石块填埋,护城河变得坑坑洼洼,就形成了以后的东城壕。城墙外东北角的这一段城壕,脏乱不堪,行人稀少,城内死了人都埋在这里,有些婴儿死了不掩埋,也露天扔在这里,不仅招来了一群又一群的乌鸦在空中盘旋,或栖落在城墙上,或飞上飞下来这里觅食,夜晚还常常有狼、狗的嚎叫厮打声,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因此,古城外的东北角渐渐就成了所谓的“乱葬岗”。后来经过断断续续的开发填埋,一部分开成了田地,一部分修成了民房。
  从此,肃州古城没有了护城河,也没有了吊桥。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但东关吊桥十字这个地名却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