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飘逸的晨钟暮鼓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84
颗粒名称: 随风飘逸的晨钟暮鼓声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232-235
摘要: 1954年,也就是酒泉古城东、南、北三面的城楼还保存完好前,每当晨昏之时,酒泉鼓楼铿锵的鼓点和钟楼寺悠扬的钟声,就会飘荡在薄雾缭绕、炊烟袅袅的城区及周边乡村的夜空。2005年,在策划挖掘、弘扬民俗文化项目时,有人曾提议恢复“晨钟暮鼓”的习俗,后经文化部门考察论证,确定于每年元宵节城乡社火会演前,在鼓楼恢复击鼓仪式。 “晨钟暮鼓”的习俗,在灯火通明、日夜喧闹的现代化城市里,人们已很难品尝到往日的韵味和它传递的情调了。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钟声

内容

随风飘逸的晨钟暮鼓声
  张正彬
  在一位老人的依稀记忆中,大概在1954年,也就是酒泉古城东、南、北三面的城楼还保存完好前,每当晨昏之时,酒泉鼓楼铿锵的鼓点和钟楼寺悠扬的钟声,就会飘荡在薄雾缭绕、炊烟袅袅的城区及周边乡村的夜空。
  到了2005年,在策划挖掘、弘扬民俗文化项目时,有人曾提议恢复“晨钟暮鼓”的习俗,后经文化部门考察论证,确定于每年元宵节城乡社火会演前,在鼓楼恢复击鼓仪式。
  从此,每到元宵节上午吉时,听到鼓楼宣布社火汇演开始的三声令鼓响起,四条大街围鼓楼肃立的城乡社火队就锣鼓齐鸣,声震九霄,颇为壮观。这让几乎全部抹去了古城印记的酒泉,增添了几份可爱,几份古朴。
  鼓楼,因鼓而名,自然是放置、敲击鼓的地方。但在冷兵器据城池而守卫的漫长历史中,鼓楼只是同北门、南门楼一样,承担着士卒守卫、瞭望、吹号并兼具打更报时的职责,因此,又称礁楼。即使在古人遗留下来的诸多文字记述里,鼓楼也只跟“戍楼晓角”相联系,为《肃州八景》之一。清人在《重修肃州新志·景致》中释曰:“酒泉城,东、南,北三面皆为谯楼,每将晓,戍士奏角,一以惊戍士之晏安,一以慑外人之窥睹。然此角之奏,正月欲落而天将曙,炊烟起而群鸟飞,有可取者。” 乂载:"…每逢五更,守城戍卒便吹起螺角(民国改为军号),催人早起。时或冬夜,晨星寥落,寒风呼啸,螺号嘟嘟,一片边塞呜咽之声”。
  钟楼寺坐落于今酒泉中学内,因寺内有一口钟重约5000斤,晨昏叩击,其音浑厚绵长、圆融洪亮,声闻十余里,乃得名。又因大钟体态形美,年代久远,其所晨浑晚清,故称“晚钟”。该寺面南坐北,临近大街,修筑在分层筑起的四级高台上,山门正中悬竖匾“救生寺”,山门内由低渐高依次建有四大天王殿、八大金刚殿、侧坐观音殿、卧佛殿、佛祖殿,两旁还建有三层殿,眼光娘娘殿、药师佛殿、山神殿、土主殿等。各殿均有彩塑像,墙上满布彩色壁画。寺不知创建于何年何月?只知明、清以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有僧众主持,并接待四方来酒泉的“活佛”及其他游方僧侣,是河西地方众僧聚会吟梵的重要寺院之一,故称“僧寺”。1945年秋,心道法师在此开炉传戒,改钟楼寺为法幢寺。钟楼寺乃以“僧寺晚钟”名列《肃州八景》之一,清人在《重修肃州新志·景致》中释曰:“寺在城西北,台高数仞,朝暮叩钟。方是时万籁俱寂,夜景澄清,而月光霜色,碧空万里,钟声之彻,远近相闻。”“戍楼晓角”、“僧寺晚钟”既为古肃州名副其实的著名景点,自然会有路过的名人唱和,留下吟咏之作。明朝正统年间,曾任甘肃凉庄道按察使的戴弁(今江西景德镇市北新平人,生卒年月不祥),在巡视河西州县驻肃州期间,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一个人待在孤零零的馆舍里,面对摇曳的残灯,清冷的寒夜,辗转反侧,久久难以入眠,唯有每晚夜交五更时,东、北、南三面礁楼上守城士卒吹起的螺角,晨昏时城西北钟楼寺响起的钟声,令他回肠荡气,倍感亲切,乃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戍楼晓角》:碧天如水满城霜,五鼓初收戍角长。
  入塞数声胡北遁,残星几点雁南翔。
  梅花叶落开关早,杨柳风清拂曙凉。
  客枕独怜惊夜梦,五云深处侍君王。
  写毕,乘着诗兴,又写下了《僧寺晚钟》:何处钟声动酒泉?上方台殿月娟娟。
  灵檐霜满僧吟梵,孤馆灯残客未眠。
  寥亮已传青塞外,飘飘还过白云边。几回听罢生乡思,洛下柴扉掩暮烟。
  在随后的日子里,戴弁于巡视之余,在游览了肃州其它名胜古迹后,都会赋诗一首,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肃州八景》组诗。
  而我们的先人们,除了躲避战乱,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漫长岁月里,“晨钟暮鼓”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告知的信息和宗教的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浓浓的情意和温馨的关怀。试想,每当凌晨时分,悠扬的钟声萦绕在耳畔,即使是再想偷懒的后生、孩童,也会爬起来,心情舒畅地去上学、去劳作;每当夜幕降临,咚咚的鼓声回荡在头顶,即使是玩兴正浓的小孩,也会记起回家吃饭。还有那远路风尘之人,在沉沉暮色里迷路了,也会循着鼓声,确定目的地的方位。
  如今,我们在细细品味古人留下的诗句和其它文字记述时,除了能够回味出的情景以外,也只有轻轻叹息了。因为,即使恢复了 “晨钟暮鼓”的习俗,在灯火通明、日夜喧闹的现代化城市里,人们已很难品尝到往日的韵味和它传递的情调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