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民间曲艺“绞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67
颗粒名称: 肃州民间曲艺“绞儿”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12-214
摘要: “绞儿”也叫说杂话、囔白话,或顺口流,是解放前就流行在肃州的曲艺形式,与快板、顺口溜相似,主要作用是搞笑和调侃生活。 肃州“绞儿”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和合辙的韵脚现编现说,一句之内,能说出不可能的事来。绞儿以口耳相传,心灵默记为最佳,其内容多涉及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当今时事、身边故事、生产经验等,十分逗人,亦很受欢迎。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民间曲艺

内容

肃州民间曲艺“绞儿”
  单永生
  “绞儿”也叫说杂话、囔白话,或顺口流,是解放前就流行在肃州的曲艺形式,与快板、顺口溜相似,主要作用是搞笑和调侃生活。
  肃州“绞儿”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和合辙的韵脚现编现说,一句之内,能说出不可能的事来。绞儿以口耳相传,心灵默记为最佳,其内容多涉及风土人情、历史传说、当今时事、身边故事、生产经验等,十分逗人,亦很受欢迎。
  之所以称之为“绞儿”,是因为表演者开始说(或嚷)时,为引起围观者注意,或起强调作用,或为起头方便,须将上下门齿轻轻咬一下舌尖,当气流冲出口腔的同时,将舌尖和舌两侧很快地向上卷起,这样就会发出类似“得雷了儿”或“嘟噜吆”的声音,仿佛舌头在口腔中绞在一块了。这需要一些技巧,口拙的人是不容易学会的。由于其说词前后之间常常毫无关连,所刻画的事物多变形夸张,不可能真实,只在追求幽默诙谐,所以又叫“囔白话”,或“说白话”。当然,也有完全说实话和实事的。
  肃州社火中,那些闹社火的膏药匠为了搞笑或取悦观众,也常用“绞儿”做膏药词。有的膏药匠非常有才,能够临场即兴创编“绞儿”。有的民间艺人能够打一段绞儿,唱一段民歌,说一段故事,再唱一段民歌,最后再说一段绞JL,无论说、唱、讲,衔接都非常自然,其积累十分丰富,可以随口就来。
  在肃州民间流行的经典“绞儿”有《钟鼓楼》、《明哥儿》等。
  如流传在沿山一带的《钟鼓楼》绞儿:嘟噜吆,打一绞,同志让我给大家打个绞,绞了我就绞一绞。
  酒泉城,四角平,七扇格子八扇门;鼓楼修在城当中,出了南门一溜风。
  塔尔寺,修得雄,宫邦后堂吊死了个人。
  黄草坝沿上挖锁阳,锁阳挖了个锁勃勃,锅头上蹲的个蒜窝窝,饮一口,灰却却。
  枣溜马儿,膘儿园,走云南,下四川。铺的毡,盖的毯,两头拿上扇子扇。
  扇出火,冒出烟,把油房点着了七八间。
  我说叫你站,你不站,一趟子跑到米粮川。
  米粮川,进门吃得臊子面,一连吃了七八碗,出门就把裤带绳挣了个断。
  再如《明哥儿》绞儿:嘟噜吆,打一绞,绞了我就绞一绞。
  明哥儿,明哥儿,钱在袖筒里筒着呢,吃你的包子冷着呢,喝你的清茶滚着呢。
  照壁后头等着呢,狼抢得脖子啃着呢。
  东面子来了个穿青的,还当是我的亲兄弟。
  刚说作揖呢,铁绳搭到脖子里。
  你拉呢,我扽呢,一家伙扽到衙门里。
  大老爷在上堂审着呢,我就下堂里顶着呢。
  一顶顶到弯子里,噼噼啪啪四十板。
  丫头娃子来送饭,你送你的妈巴七日断。
  老子的脖子里架了一个木头链。
  四六红毡花毯子,四个光棍蹲在家里咬板子。
  老子出来尻子上打了四板子,连摸尻子叫唤上就一趈子。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