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幽默社火“赶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62
颗粒名称: 乡村幽默社火“赶驴”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赶驴”,是春节期间肃州人非常喜爱的社火形式之一,在民间又叫“驴社火”、“赶社火”。流行在肃州农村的“赶驴”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舞蹈哑剧,它以大众舞蹈的形式,将乡村传统的婚姻习俗表现出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幽默社火“赶驴”

内容

乡村幽默社火“赶驴”
  单永生
  “赶驴”,是春节期间肃州人非常喜爱的社火形式之一,在民间又叫“驴社火”、“赶社火”。流行在肃州农村的“赶驴”是一种古老的社火舞蹈哑剧,它以大众舞蹈的形式,将乡村传统的婚姻习俗表现出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赶驴”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戏耍趣味,以表演的热烈欢快、滑稽幽默而引人入胜,富有极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临场发挥性。它所表演的是农村普通百姓的婚姻生活,有着朴实自然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舒缓有致的舞蹈节奏。全场没有一句对白和台词,全靠表演者的肢体语言去领悟和发挥,借以引起观众的愉悦与共鸣。
  “赶驴”以扎制裱糊而成的“驴”为主要道具,“骑”驴者用自己的腿脚,通过模仿驴的脾性和动作展开故事情节,整个过程充满嬉戏与逗耍的喜剧特点。社火“赶驴”在表演时主要突出“赶”的特点,既有对驴的驱赶,也有对人(第三者)和时间的追赶。
  “赶驴”自产生以来,其故事情节基本一致,在流布当中,不同的地方虽有微小的差异,但核心内容始终没有变化。一台“赶驴”最基本的角色只有三个:丈夫、媳妇、和尚。编演中,角色的增加要以驴的增加为基础,每增加一头驴,就增加三个角色。表演中,故事的发端、插曲、矛盾、高潮、结尾都基本相同,无论有几头驴,其表演程式大多不变。
  “赶驴”的表演必须依靠鼓点的指挥来进行,离开了鼓点节奏,“赶驴”将无法展示其固有的艺术魅力。鼓点的快与慢、疏与密、轻与重、高亢与沉稳,支配着故事情节的展开、高潮、矛盾与结局,使演员们的表演张驰有致。同时,还能起到烘托现场气氛,引来群众围观的作用。有节奏的鼓点配以锣钗等敲击乐器,使“赶驴”这一富有浓厚民间趣味的社火舞蹈,明快地传达出俗世欢乐祥和的气氛。
  社火“赶驴”的基本内容虽然固定不变,但表演者却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现场的感觉即兴编创。演员的表演越大胆,越滑稽幽默,越能受到观众的喜爱。同一组演员的表演每一次也都不尽相同。这也正是“赶驴”的魅力所在。
  社火“赶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每逢春节,社火“赶驴”在农村各乡镇均能见到,而银达镇几乎村村都要表演。观众男女老幼都有,少者上百人,多者数以千计,若有乡村汇演,围观者更是人潮涌动。
  银达镇各村的社火“赶驴”表演既到位、又精彩,在全区很有名。该镇西坝村的社火“赶驴”,以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舞蹈表演滑稽幽默闻名遐迩。
  这台“赶驴”表演的是一对夫妻带着刚出生几月的孩子I可娘家,媳妇所骑之驴陷入沟渠,丈夫怎么也拉不出来。赶路的和尚前来帮忙,被丈夫误会,认为是在调戏他的媳妇,将其连打带推地撵开。丈夫认为媳妇对和尚也有私情,对媳妇又是打又是哄。然而驴的犟劲上来,他怎么也拉不起来,丈夫只好去求和尚,和尚帮着将驴拉出来之后,丈夫过河拆桥,再次将和尚打跑。媳妇劝丈夫不要知恩不报,不料也被丈夫打了一顿,媳妇赌气不走了。丈夫为了赶路,又假装道歉的样子,先把媳妇哄高兴,当着媳妇的面给和尚认了错,并表示了谢意。可是,媳妇前脚一走,他便背着媳妇又恶狠狠地把和尚赶走了。这个情节,活脱脱地表现了一个蛮横刁钻、性格倔犟却又对媳妇充满爱心的乡村丈夫的形象。全剧只有舞蹈表演,没有一句台词,但故事情节却十分生动,充满了生活情趣。其滑稽、幽默、粗犷的民间文化气息可见一斑。
  “赶驴”因其故事家喻户晓,演绎起来充满滑稽幽默,场面热烈欢快,富有生活气息,倍受城乡民众喜爱。2010年,酒泉市肃州区的社火“赶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