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酒泉图书馆发展史及其典藏图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01
颗粒名称:
酒泉图书馆发展史及其典藏图书
分类号:
G253
页数:
6
页码:
165-170
摘要:
至今,酒泉图书馆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馆藏图书达12万册,其中古籍善本2693册。那么,这些古籍善本历时几百年不脆化、不腐烂,字迹不褪色,仍清晰可辨,放心翻阅,之中有什么奥秘呢?其一,纸中有绒毛。其二,墨中有胶质。其三,装订用纸捻
关键词:
资源建设
图书馆藏书
酒泉
内容
酒泉图书馆发展史及其典藏图书
秦国顺
书籍是伴随文字的产生而形成的。商周时期,居住游牧在酒泉祁连山一带的“西部牧羊人”羌族就有相对统一规范的语言,但始终没有文字,所以他们漫长复杂的生产生活状况未能详细记载下来。他们创造编演的祭祀舞蹈“地蹦子”中的膏药说唱词,算是酒泉最早的口头文学表现形式,宜至后来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说唱文学酒泉宝卷。西汉、魏晋、唐、宋、元时期,肃州有无儒学史书未载,但有儒学必有尊经阁,也就是所谓的“图书馆”。而民间口头文学则以简牍、布帛、毛边纸、手抄本等传承于个人手中。
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驻肃都御史徐廷璋创建肃州儒学,位于酒泉城东南隅。明正德元年(公元1522年),兵备使李端澄重修,增设“明伦堂”、“主敬斋”、“穷理斋”及仪门、礼门等建筑。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30年),兵备副使唐宽,将肃州学宫改建为酒泉书院。此时尚未尊经阁也,惜顺治间书院毁于兵燹。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分巡肃州道卢崇魁,传集绅士,发起捐资,重建书院于旧址,工未峻而卢公病逝。肃州通判毛凤仪继承其事,但规模不如以前。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甘肃分巡道黄文炜,捐银修缮学舍,兴复文庙,彩绘正殿,并与明伦堂东创建“尊经阁”,派人到京津等地购置书文84部,共计900册,主要为经、史、诸子,以及制义、论策等,藏于阁内,供学生传抄阅读。尊经阁即为肃州最早的图书馆。
同治四年,回民马文录攻袭肃州城,书院又毁于兵火。但藏书有幸被人保护下来,保护的细节过程如今无人知晓。同治十二年九月,陕甘总督左宗棠攻克肃州,设学正,增考点。光绪元年,令肃州新任兵备道史念祖、知州杨大年,在旧基重建书院,于光绪六年冬建成开业。光绪七年,改书院为举院。民国凡年(1920年),酒泉举院改为“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此后改称“甘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民国十五年(1926年),安肃道魏鸿发,创建酒泉县通俗教育馆,辟专室保藏《重修肃州新志》木刻印板,并发动各界捐赠图书和古籍,建立图书及报刊杂志阅览室。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更名民众教育馆。
1935年9月,中央政治学校肃州分校成立。1938年8月,河西中学建成。这两所学校和甘肃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均有各自的图书馆。
1949年解放后,民众教育馆改称酒泉县人民文教馆,在鼓楼西侧设阅览站,有图书5800余册,期刊50种,报纸8份。1958年10月成立酒泉县图书馆。1966至1976年期间,馆藏图书20000册,近半被抢、盗和查封。1978年10月,恢复酒泉县图书馆,1985年馆藏图书达到39000册。1989至2004年期间,图书总藏量由70000余册增加到100000余册。1999年5月在酒泉东文化街9号建成图书馆和博物馆综合大楼。2009年在酒泉新城区宝泉西路建成面积5070平米、功能齐全的现代化酒泉图书馆。
至今,酒泉图书馆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馆藏图书达12万册,其中古籍善本2693册。那么,这些古籍善本历时几百年不脆化、不腐烂,字迹不褪色,仍清晰可辨,放心翻阅,之中有什么奥秘呢?其一,纸中有绒毛。这些书的用纸均为高档白棉纸,纸中除含棉纤维或竹纤维外,还加有驼绒或羊绒,因这一特殊原料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纸的柔韧性和耐久性。这些书曾遭遇过洪水浸泡,但从水中捞出晾干后,恢复原状,平整如初,不像现在的纸会产生皱巴。
其二,墨中有胶质。那时熬墨的主要原料为木炭,为使墨汁富有粘性,利于书写,熬制时常加入胶质物;为使墨汁富有浓香,预防虫蛀,熬制时加入麝香等香料。时至今日,翻开这些善本,依然字迹清晰,墨香扑鼻。其三,装订用纸捻。装订时,先在书的穿线位置打眼,后将纸捻穿进线眼,把全部书页串连固定起来,再用丝线或棉线穿过纸捻把整个书装订好。所以,这些书即使装订线断了,书页也不会散开,仍完好如初。
酒泉图书馆典藏的古籍善本这些占籍善本涉及内容非常丰富,除部分经、史、子、集外,尚有政治外交、法律军事、地理交通、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书法绘画、风水卜筮等各类书籍。
这些书全部为石刻印本,正文大多用明朝天启时流行的瘦长方体,也有用万历时方体字的,还有一部分用写刻字体,看上去清朗醒目,十分雅致。其版式也非常独特,格式种类繁多。有按尺牍排版刻印的,其中有大尺牍刻印本,即一竖行成一个尺牍,有的尺牍与尺牍上下错开,上下边形成长城垛口状,极为考究美观,且段落分明,层次清晰。也有小尺牍排版刻印的,即每页分成上下两部分尺牍,上部分从右至左内容排完后,下部分从右至左接着排。有彩色套印的,大多为朱、墨套印,有套印印章的,也有套印评点眉批的,还有套印用朱笔画龙点睛圈点或断句圈点的。有配有插图的,如《金石识别》绘有各种矿物晶体内部结构图,《海国图志》绘有中国各海关码头港口简图及通向外国的海、陆路线图,《山法大全》绘有形形色色的山水造型图画,等等,看上去图文并茂,色彩斑斓,十分精美,足见古人刻印技艺之高超。
目前,古籍善本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交易十分火暴,最高的一套成交价达1000万元以上,有的在儿百万元,绝大部分一套都在万元以上。按市场行情粗略估算,酒泉图书馆里的这些古籍善本总价值在600万元左右。古籍善本日益引人注目,时下一些酒泉古玩收藏者通过各种关系企图购买善本,还不断有外地古玩商以“馆长亲启”字样的秘密信件企图私下交易善本。
古籍善本保护利用势在必行,图书馆的打算:一是保护,即进一步配备完善古籍存放涵套、恒温防潮、防虫灭菌等设施,并推进数字化建设,将这些古籍善本录入微机,实现纸质和电子管理两套系统。二是利用,只有利用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其价值。主要通过录入微机,建立古籍图书网页,实现古籍文献资源共享。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翻印部分善本,向读者借阅流通。
除此,图书馆里还藏有部分“文革”红皮书,虽大部分当年被造纸厂收购走,但《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诗词》等部分精品得到保护和馆藏。还有《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等“文革”画报,其摄影艺术性、真实性及印刷技术质量在当时都达到了顶峰,是不可多得的画报珍品。1938年以来的《新华日报》、《东北日报》、《文汇报》、《酒泉报》等报纸,其信息量和收藏价值也非常大。还有一批“文革”期间印刷出版的书籍,也有一定的保存研究价值。
现在读者借阅的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书,这部分书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可读性都达到了一定水平。还有每年订购的100多种期刊、报纸、儿童读物,也是读者借阅的主要资料。还有一部分读者在电子阅览室进行网上阅读,残疾读者可利用残疾人阅览室阅读软件阅读。这些藏书和阅读资料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促进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