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龙洞”说“洪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500
颗粒名称: 探访“龙洞”说“洪水”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59-163
摘要: “龙洞”位于洪水坝老渠首南一里的东岸悬崖上,北距兰新铁路红水河大桥约3公里。洞府高出河面约3米,座东向西,洞宽3米,高约3米,进深4米。开凿于沙砾层,涂抹泥巳后用白灰纸浆造面。洞内无雕塑。正面绘有三座神像,技法朴拙。洞的南、北壁各绘一座“碑北壁“碑文”题名为“红水河口龙洞序”,正文应为244字,字体工整,显然乃老秀才所为。因粉壁脱落或人为毁坏的有28字,经断句后根据文意补出部,分文字(见注),基本不影响领略全文。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龙洞

内容

探访“龙洞”说“洪水”
  李生万
  2012年“七一”前几天,笔者应肃州区图书馆之邀,到该馆学术报告厅作报告,讲毕,到馆长办公室稍事休息。闲谈中,馆长秦国顺先生建议我到洪水坝老渠首南的“龙洞”考察一下,说“洞里面有’碑文’状的’老古董’,是关于洪水坝的记载,你一定感兴趣。”由于时值洪水频发期,加之无越野车助力,终未成行。
  今年“五一”,我与家人驱车前往,到“马鹿墩”遗址弃车下崖,沿着老洪水坝输水渠道南行,经北、南两座废弃的钢筋混凝土渠首向南望去,东岸悬崖上一孔黑黝黝的洞口隐约可见,那就是我要寻觅的“龙洞”。记得在1972年夏,生产队派我到“马鹿墩”防洪,为期40天。住在位于“马鹿墩”西侧的红水河水管所,防洪地点就在“龙洞”北侧的第一座渠首。那时虽听老者讲过“龙洞”,一则年轻无知,二则劳动强度过大,从未产生过去“龙洞” 一游的冲动;不想在两鬓斑白的四十年后,却想去窥探“龙洞”之究竟。
  “龙洞”位于洪水坝老渠首南一里的东岸悬崖上,北距兰新铁路红水河大桥约3公里。洞府高出河面约3米,座东向西,洞宽3米,高约3米,进深4米。开凿于沙砾层,涂抹泥巳后用白灰纸浆造面。洞内无雕塑。正面绘有三座神像,技法朴拙。正中的龙神像似乎毁于“文革”期间,仅存少许“龙角”和“太师椅”。这种椅子在如今的百姓家也能见到,可见“画师”来自民间,并非专业画工。洞的南、北壁各绘一座“碑北壁“碑文”题名为“红水河口龙洞序”,正文应为244字,字体工整,显然乃老秀才所为。因粉壁脱落或人为毁坏的有28字,经断句后根据文意补出部,分文字(见注),基本不影响领略全文。落款共有18字,由硬件铲除2字,据“中华民国”和“岁次戊辰”可断为“十七”。现敬录断句如下:红水河口龙洞序尽人而祀神者心之诚也,尽神而佑人者神之灵也。盖心叩诚无弗神之灵,神不灵无以佑人之诚°肃郡城南三十里□①洪水坝河,其河之上流东侧有龙洞壹□②,□□③季万历年间□④,□□⑤三百余载,其洞神像如口,乱石□□,□⑥我郡洪水一坝之胜迹也。夏则河水畅流,阖坝各口均资灌溉,万姓赖以生活;是皆人心之诚,以感神圣之灵有以致之也。然历年既久、水冲沙压,龙洞旧迹渐形消灭,水口大小尺寸亦渐紊乱,幸有□□⑦述。基于民国□□⑧年提倡于前、重凿洞府;程君时学充任水利于后,随商□□□, □□□、夫头、长夫询谍佥同,共捐赀二十七吊,□□⑨□⑩修龙洞、□□⑪神像,更续阖坝水口尺寸、章程,以垂永远不朽□□⑫。
  中华民国□□⑬年岁次戊辰秋八月吉日由《序》可知:龙洞开凿于明万历年间,系“洪水坝”民众祭祀龙神、保留水规章程之所在;原有的“龙洞”经“水冲沙压”面貌全非,今之“龙洞”乃民国十七年重新修葺、彩绘而成;修葺前的洞内,原有明代后期关于“洪水坝”渠首及龙口大小、所辖各坝用水规程等文字记述;“红水河”系“洪水河”的原名,盖因水色泛红而得名,而“洪水”则为“坝”名;洪水坝引水设施应早于“龙洞”开凿年限。
  南壁“碑文”敬录如下:水口尺寸开列于后:下四闸分水口贰丈九尺;上中花、上三闸分水口贰丈壹尺。
  无论上三、下四各闸口,每壹石粮应摊三分口。
  下四坝水利程时学,夫头夏□□,长夫马希珠、于嘉兴、程□荣、薛国栋、魏德同仝建。
  上三闸水利□建国、王勤善、于□林。
  此文虽寥寥数语,不但道出了 “上三、下四”闸的龙口尺寸和堰口宽窄的依据,还依稀可辨当时水利系统的用人机制和红水河的灌溉区域。
  红水在先秦时期,与“黑水”、“白水”齐名,均发源于古昆仑山麓,《穆天子传》中就有记载。古“肃州”对“红水”的利用,应在史前。而本地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肃镇华夷志·水利卷》中仅涉及到明万历年间的洞子坝、红水坝、花儿坝和红水新坝。收益区域仅有总寨、西店子、乱古堆(今总寨镇三奇堡村)等堡和小泉儿(今铧尖乡集泉村),不甚全面。
  “洞子坝”,应包含东洞子坝、西洞子坝及滚坝,乃明代洪武年间曹簧负责所开,系朝廷在关内屯田的产物。收益区域是今天的东洞乡和西洞镇。“谁能开通东坝庄,猪狗不吃麸喇糠”之民谣流传千古,在明初得以实现。“洪水穿碉”工程后为"肃州八景”之一。
  花儿坝,龙口在“洪水坝”之北,包括上花儿坝、中花儿坝和下花儿坝。上花儿坝引红水河之水上东岸,浇灌今总寨镇的沙河村及三奇堡村“新洪沟”片;中花儿坝引红水河之水上东岸,浇灌今总寨镇的三奇堡村下片和铮尖乡的集泉村和漫水滩村西片;下花儿坝灌溉今总寨镇的排路村,尾水由临水河东北流,惠及今锋尖乡的上三沟村和原临水乡的中渠村。
  洪水坝,龙口原在“马鹿墩”西侧,因“时常崩颓,于旧坝之南新挑一渠”,又名“洪水新坝”,笔者下崖所走的渠道应是。明代新开的“洪水新坝”,就是《龙洞序》中的“洪水坝”。只不过龙口上移而已。
  延至清代乾隆年间,“洪水坝”灌溉面积增大(柳树闸和新渠闸),已有“碑文”中所谓的“上三下四”七闸。自西而东分别由头闸、小闸、店子闸和单闸、双闸、柳树闸、新渠闸组成。“下四”闸浇灌今总寨镇东片和上坝镇全境,故引水龙口为“贰丈九尺”,较“上三”闸龙口宽八尺。“碑文”中“上三下四”七闸之记载,有力地印证了《重修肃州新志》中的相关记载,弥足珍贵。
  此外,“洪水”片的总寨、乱古堆两堡,系元代城堡。它和新城、下古城、临水、塔儿湾、上河清、金佛寺、清水七堡一道,经明初增宽加高与嘉峪关并称为肃州城周“十大要塞”。
  以此推断,总寨、三奇堡等地引红水河河水浇灌土地的“洪水坝”渠首,最晚应在元代已经形成。
  尽管“龙洞”内的文字出自于民国年间的普通人之手,也未足百年岁月,但其中透露的水利信息,却穿越时空上溯到明代万历年间。程时学等人补修的渠首,经建国后多次重建一直使用至1976年7月,随着该月“洪水河东干渠渠首”建成而代之。1997年,原酒泉市编写的《酒泉市志·水利建设篇》,却对1976年以前的“洪水河”渠首建设只字未提。但愿此篇小文,能弥补地方史之缺漏。
  注:①“□内应为“有”字。
  ②“□”内疑为“窟”字或“孔”字。
  ③“□□”内前者疑为“乃”字,后者应为“明”字。
  ④“□”内疑为“开”字。
  ⑤“□□”内疑为“距今”或“历经”二字。
  ⑥“□”内疑为“乃”字或“系”字。
  ⑦“□□”内前者疑为“序”字,后者应为“记”字。
  ⑧“□□”内疑为“十七”或“十六”二字。
  ⑨“□□”内疑为“用于”二字。
  ⑩“□”内疑为“葺”字。
  ⑪“□□”内疑为“彩绘”二字。
  ⑫“□□”内疑为“之功”二字。
  ⑬据“岁次戊辰”推算,“□□”内应为“十七”二字。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