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西峰林场史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475
颗粒名称:
西峰林场史略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6
页码:
139-1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酒泉西峰林场从建设到发展的历史,回顾了从1949年至1984年几代人在建设林场的贡献。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林场
内容
西峰林场史略
王天元
原酒泉市西峰林场位于酒泉城西4公里处,在西峰乡官北沟村和蒲来村之间。
大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这块地方是一个朱姓地主的庄园。该庄园主因犯有重罪,全家被处死,其庄园及90余亩土地被没收充公。起初,作为公产租给附近农民耕种。1947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在这里设立了第一个苗圃,由董廷英负责管理,并在旧庄子东南修建了砖土木结构的房屋一栋共十二间,雇有五六个工人耕作。那时并不育苗,只是种点粮食作物维持现状。
1949年9月酒泉解放,该苗圃被酒泉县人民政府接管,暂时交由董廷英管理。1950年土改时,将附近地主谢某的果园一处约10亩及土地70余亩没收后划归苗圃。51年董廷英调任县政府四科科长,苗圃交由酒泉专员公署四科接收,并成立了酒泉防沙林场,派林业丁一程师董存友任第一任场长。主要任务是培育苗木,营造防沙林,防止北大河西端南岸的风沙南移危害农山。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林场除了培育一些沙枣、杨、柳苗木外,重点配合酒泉市(当时城关镇的建制为县辖市)发动组织城市居民、单位职工营造北大河西岸的防护林,并负责日常管理。此举开创了酒泉地区林业之先。
为适应当时林业生产的需要,防沙林场于1953年和1955年冬季举办了两期林业干部培训班,每次培训20多人,主要学习林业政策和造林、育苗技术。这批人员后来都成了酒泉地区各县(市)林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1956年初,酒泉专署撤并成立了张掖专员公署,防沙林场交由林业科科长沙长生负责。当时的防沙林带已初具规模,管护任务大多由沿林带的农民护林员承担。林场随后更名为酒泉县西峰苗圃,由技术干部席天贵具体管理,带领11名工人种植沙枣实生苗、杨柳歼插苗,每年出圃一、二年生苗木80—100万株。这一年,毛主席发出了 “绿化祖国”的号召,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西峰苗圃成为给酒泉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提供苗木的唯一基地,1957年出圃苗木达到150余万株。当时的新城、三含苗圃刚刚建成,尚未投入规模生产。
西峰苗圃的工人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小青年,每月工资只有二十几元到三十元,但他们工作不计时间,精神饱满,积极肯干,即使遇到管理干部外出,也能按照安排完成工作任务。
1958年底,酒泉、金塔两县合并成立酒泉市。因为已经实现了公社化,农民护林员不再担负护林任务。后来,发现北大河林带已有破坏现象,市上决定成立北大河林场,主管北大河林带,西峰苗圃的管理任务也随之移交给林场。这一年,席天贵调走,苗圃由潘学才负责。
1961年底,恢复了酒泉专员公署的行政建制,西峰苗圃由专署农林牧局收回,与农科所合并为酒泉地区农林总场西峰分场,由李俊任总场长,吴永宁任党支部书记,又从张掖调来技术干部5人、会计1人。当时,由于粮食紧张的问题尚未过关,分场的主要任务是种植粮油作物,一开始还将部分苗木挖弃后改种了粮食作物。1963年底,整个粮食形势好转,西峰林场正式与农科所分开,成立了酒泉地区林业实验场,由吴永宁任支部书记、场长。林场作为地区林业生产技术的实验场地,主要负责开发、引进、实验新的育苗和造林技术。
从1964年起,实验林场逐步转向正规的林业实验工作。实验的重点放在培育增加苗木品种和引进苗木方面,除原来生产的沙枣、杨、柳苗木外,扩大了本地榆树、国槐、洋槐的播种育苗。65年后又陆续引进白蜡、龙爪柳等树种,连同66年扩大引进的新疆杨、加拿大杨、滇杨、箭杆杨等十多个品种,试种中均有较好的表现。在重视做好苗木引进工作的同时,林场还进行了本地二白杨、小叶杨等实生苗的实验,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从67年起,所有试种成功的苗木均投入批量生产,每年有50万株以上的优质苗木提供给酒泉及周边县市。
为了扩大经济林的种源,从66年起,林场开始了果树苗木的培育工作,成功培育种植出苹果砧木,当年嫁接成苗18000多株,加上梨砧、核桃等,为群众性的经济林生产提供了苗木来源。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苗木培育和造林实验,应用两年生杨树扦插苗培育出高达3米的大苗,提供给城关镇和玉门农十一师工程团集中造林,实现了当年成活、第二三年成林的目标。
64年以后,林场经营的土地除培育苗木外,还利用春季起苗后的空地种植粮油作物,每年产粮15000斤、油料1000斤以上,除补助工人口粮不足外,还同粮食部门达成协议,改工人、家属口粮由国家全供为差额补供,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1966年6月,林场把谢家园子与官北沟五队的12亩土地兑换。同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场内出现了乱批、乱纠、乱斗事件。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整个生产经营虽未停顿,但一些技术干部受到冲击,有的外流,这对以后的林业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1968年,酒泉地区将林业试验场下放给酒泉县管理,更名为酒泉县西峰林场。吴永宁调县工会工作,林场暂由王玉清负责。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县上调韩发海任书记、场长。林场除继续原有的苗木生产外,又在西北面1.5公里原北大河林带地界新开垦耕地90多亩,以后陆续开垦,形成了林场的上站。1972年上半年,韩发海调县农牧局工作,赵成基继任支部书记、场长,同年调来何炳南任会计。赵成基大胆干练,吃苦精神强,在任职期间,除抓好原有土地经营外,继续在上站开垦土地60余亩,又组织力量在距林场1.5公里的东北面原北大河林带空闲地开垦土地350余亩,种植苗木、粮食,栽种果树,形成了林场的下站。到1976年,林场总耕地面积达到700亩,较原来扩大了三分之二。在此期间,林场组织职工,利用自产木料,在上下站继续修建住房,安排了职工及部分家属。到1983年,上下站面积的一半已经定值了果树,主要以苹果为主,职工队伍也扩大到50余人。
1978年,赵成基调怀茂公社工作,县上派张永芳任场长。1983年,林场按照农村改革政策,在全体职工中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场部和上、下两站的土地、果树、苗木分成不同等级,划片承包给职工经营管理,以果树、苗木、粮食分类确定产量指标,超产归己,欠产扣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场职工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当年绝大多数职工都超额完成了承包指标,并得到了超产奖励。
1984年秋,林场在联产承包的基础上又推行了土地包干制,将原有的生产机具折价分配给职工个人,大型机具作价后或凡人承接或抓阐分配,土地按不同等级确定出上交标准:原场部土地每亩90元,上站70元,下站80元。生产经营由职工自主,场部负责技术指导、信息提供和产品销售方面的服务。场里不再给职工发工资,在编人员实行档案工资制。这次改革从根本上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个人的长处。第二年,所有工人的收入都比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林场的收入也大幅度增长。
1984年秋,张永芳退休,县上派葛文喜任支部书记,赵胜国任场长。1989年又任王天喜为支部书记,何炳南为场长。之后,场部除了为工人提供服务、支持发展外,还按有关规定为工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从97年承包的土地中给每个职工划出4亩地作为养老保险地,不再上交场部核定的土地承包费,由职工自己缴纳养老保险金,待退休后领取退休金。
1998年王天喜退休后,县上派马世珍继任场长。1998年12月,林场划归酒泉地区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管理。2000年西峰林场资产经有关部门评估作价并入敦煌种业公司,林场由原来国家补助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企业体制,内部管理和职工生产经营活动按原有机制运行。2006年3月,肃州区委、区政府将林场交由林业局管理。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