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至1990年是酒泉县城乡建设的奠基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435
颗粒名称: 1979年至1990年是酒泉县城乡建设的奠基时期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58-61
摘要: 记述了1979-1990年期间酒泉城乡建设情况,酒泉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筹备工作启动,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制,规划近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建污水处理厂1座;新建大楼和供排水干支管道网;邮电大楼、车站大楼、医院大楼、百货大楼、文化馆大楼等10座公共建筑。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城乡建设

内容

1979年至1990年是酒泉县城乡建设的奠基时期。
  1979年,酒泉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筹备工作启动,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制,规划近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1980年,酒泉县在城东北郊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8000吨,城市铺设排水管道29.3公里,主要街道均设置污水排放口,基本结束了市民向街道倾泼污水的历史。
  1981年,酒泉城开始新建大楼和供排水干支管道网络,至1987年,新建干支管网22.8公里,配套管网10.7公里;至1990年,邮电大楼、车站大楼、医院大楼、百货大楼、文化馆大楼、工人俱乐部、老干部活动中心、金融大楼、机关办公大楼、学校教学楼等数10座公共建筑在老城区拔地而起。
  1982年10月,《酒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确定酒泉城“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具有古城风貌的社会主义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近期达5万,远期达6至7万。城市布局分旧城、南石滩、火车站、西石滩、黄草粮站5片,旧城以行政生活区为主,西石滩为建材工业区,南石滩为工业区,火车站为对外交通用地和仓库区,黄草粮站片为农副产品加工区。规划范围:南至火车站,西至酒嘉交界处,东至茅董河,北至北崖头,期末城市面积达到8.44平方公里。
  1983年10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酒泉县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实施。
  1984年,城区铺筑沥青街巷道路29条,总长10754米,面积8.04万平方米。次年铺筑沥青街巷道路13条,长5549米,面积5万平方米,基本上结束了城区街巷道路“龙须沟”的历史。1986年,在北新街、南门、南环东路新辟城市绿地8000平方米,新铺沥青路面2034米,面积2.82万平方米。
  1987年,环卫处拥有垃圾清运车4辆,街道洒水车1辆,垃圾筒250个,垃圾箱117个,水冲厕所20个。铺设直径100至300毫米输水管道18公里,直径50毫米以下的管道1。公里,供水人口 4.5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新铺沥青路面1240米,面积1.42平方米。城区已有77家企事业单位建有供热设施,供热面积62.43万平方米,至1984年底,城区供热锅炉房52处,其中供热公司中心锅炉房5处,联片供热15万平方米,单位自备锅炉供热降至60万平方米。
  1989年,城区主要街道的新疆杨更换为国槐,新种国槐769株,新辟绿地1000平方米,新辟占地450亩的北郊公园一处。城市园林绿化总面积达21.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8.9%。新铺沥青道路2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5000平方米,安装道牙1.7万块。至1990年,老城区道路硬化、绿化,供电线路改造,供排水到户,供热到户基本完成。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齐全,商业网点逐渐增多,商品集散效应逐步增强。
  这一时期的农村建设,重点放在村组道路的修整、居民点建设以及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的改造上。其中,新辟酒黄等级公路27.1公里,改造沙石路面为沥青路面的有酒泉至怀茂、酒泉至文殊交界处、甘新公路岔路口经下河清到明花区交界处、沿山公路、酒泉经果园到嘉峪关新城交界处、三墩至临水、双塔至闇门、甘新公路岔路口至丰乐涌泉、上坝至东洞、上坝至红山、火车站至新地等路段。完成了90%的中小学扩建;完成了 19个乡的卫生院改造和文化站建设。各组居民点建设初具规模,建成饮用机井56眼,无塔压力罐3座,水塔116座,大型水窖66座,小型水窖8774座,埋设饮水管道678公里,彻底改变了沿山地区群众饮用涝池水、中北部地区群众饮用含氟碱水的历史。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