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城乡建设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431
颗粒名称: 肃州城乡建设今昔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12
页码: 56-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酒泉城从1950年-2006年期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概况。
关键词: 文史资料 酒泉 城乡建设

内容

肃州城乡建设今昔
  荒野
  酒泉城在解放前属甘肃省二等县县城所在地,城区面积只有1.62平方公里,四条大街的马路仅宽10米,人行道各宽2米,主要街道6至7米不等,无人行道可言,小巷3至5米不等。建筑物除鼓楼、庙宇、寺塔高耸外,临街铺面均属一层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居民住房大多为破旧平房。农民住房除土改时定为上中农以上成份的富裕户有四合院平房外,穷苦农民多为茅草明房(无院落的独座房屋)。乡村道路除甘新公路、酒金公路外,大多为两米多宽的牛车道。城区四条大街夜晚照明设煤油灯,城区居民从土井里汲水饮用,商贸门点少,文化、教育、医疗单位少,生活设施差。
  解放以后,1950年到1989年40年间,酒泉县人民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952年10月,用砾石铺筑四大街马路;用城砖铺筑四大街人行道;修建南门外解放桥,疏通城南500米的防洪河道。
  1955年3月,四条大街用沥青造面,总长2600米,柏油路在酒泉问世。
  1956年,城市居民开始用电。
  1957年,四条大街安装55盏白炽路灯,结束了煤油路灯照明的历史。
  1959年,仓门街、卫生街、共和街西段铺筑沥青路面,总长690米。
  这一阶段相继建成的高层建筑有:县医院门诊大楼、行署办公楼、酒泉招待所大楼等四、五座具有“苏”式风格的砖木结构大楼,还有电影院、“七一”影剧院、祁连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
  县乡公路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1956年建成的县级简易公路:酒泉到银达乡10公里,甘新公路岔路口到下河清5公里,甘新公路岔路口到上坝乡4公里,酒金公路岔路口到三墩乡4公里,三墩乡到临水乡5公里,甘新公路岔路口到嘉峪关乡5公里;1957年建成的县级简易公路:嘉峪关到冰沟运煤专线57公里,营尔到金佛寺20公里,酒金公路岔路口到四坝乡5公里;1958年建成的县级简易公路:酒泉到新城,甘新公路岔路口到铧尖,三墩乡到黄泥堡,银达到西坝,酒泉到中渠共5条,总长74公里。
  1963年,东关街东段铺筑沥青路面。1965年,甘新公路城区段、酒火路铺筑沥青路面。
  这一阶段建成的县级乡村简易公路有:上坝到红山43公里,酒火路岔路口到西洞14公里,酒金路岔路口到杨洪8公里,甘新公路岔路口到文殊15公里,甘新公路岔路口到屯升5公里,甘新公路岔路口到丰乐12.5公里,甘新公路岔路口到嘉峪关城2公里,泉湖公园到花寨4公里,酒金路岔路口到东坝3公里。至此,围绕酒金公路、甘新公路构建的县级简易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1966年至1978年是酒泉县城乡建设最缓慢的时期。
  1966年至1968年,由于斗批改、大串连、武斗等因素,城乡变化不大,就连钟鼓楼、行署大楼、酒泉饭店都成了造反派的武斗据点。
  1969年,铺筑西文化街沥青路面324米。
  1971年,将四大街古杨更换为新疆杨。
  1974年,城区打机井3眼,建水塔1座,铺设供水管道7公里,建供水房19座,城市居民始用自来水。修筑贯通总寨、东洞、红山、金佛寺、丰乐、清水6个公社的沿山公路,全长69公里,有37个大队受益。
  1977年,铺筑小西街、共和街东段、尚武街、北关街、西关街沥青路面,全长2.35公里。
  1979年至1990年是酒泉县城乡建设的奠基时期。
  1979年,酒泉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筹备工作启动,委托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制,规划近期至1990年,远期至2000年。1980年,酒泉县在城东北郊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8000吨,城市铺设排水管道29.3公里,主要街道均设置污水排放口,基本结束了市民向街道倾泼污水的历史。
  1981年,酒泉城开始新建大楼和供排水干支管道网络,至1987年,新建干支管网22.8公里,配套管网10.7公里;至1990年,邮电大楼、车站大楼、医院大楼、百货大楼、文化馆大楼、工人俱乐部、老干部活动中心、金融大楼、机关办公大楼、学校教学楼等数10座公共建筑在老城区拔地而起。
  1982年10月,《酒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确定酒泉城“是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具有古城风貌的社会主义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近期达5万,远期达6至7万。城市布局分旧城、南石滩、火车站、西石滩、黄草粮站5片,旧城以行政生活区为主,西石滩为建材工业区,南石滩为工业区,火车站为对外交通用地和仓库区,黄草粮站片为农副产品加工区。规划范围:南至火车站,西至酒嘉交界处,东至茅董河,北至北崖头,期末城市面积达到8.44平方公里。
  1983年10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酒泉县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实施。
  1984年,城区铺筑沥青街巷道路29条,总长10754米,面积8.04万平方米。次年铺筑沥青街巷道路13条,长5549米,面积5万平方米,基本上结束了城区街巷道路“龙须沟”的历史。1986年,在北新街、南门、南环东路新辟城市绿地8000平方米,新铺沥青路面2034米,面积2.82万平方米。
  1987年,环卫处拥有垃圾清运车4辆,街道洒水车1辆,垃圾筒250个,垃圾箱117个,水冲厕所20个。铺设直径100至300毫米输水管道18公里,直径50毫米以下的管道1。公里,供水人口 4.5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新铺沥青路面1240米,面积1.42平方米。城区已有77家企事业单位建有供热设施,供热面积62.43万平方米,至1984年底,城区供热锅炉房52处,其中供热公司中心锅炉房5处,联片供热15万平方米,单位自备锅炉供热降至60万平方米。
  1989年,城区主要街道的新疆杨更换为国槐,新种国槐769株,新辟绿地1000平方米,新辟占地450亩的北郊公园一处。城市园林绿化总面积达21.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18.9%。新铺沥青道路2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5000平方米,安装道牙1.7万块。至1990年,老城区道路硬化、绿化,供电线路改造,供排水到户,供热到户基本完成。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设施齐全,商业网点逐渐增多,商品集散效应逐步增强。
  这一时期的农村建设,重点放在村组道路的修整、居民点建设以及医疗、教育、文化等设施的改造上。其中,新辟酒黄等级公路27.1公里,改造沙石路面为沥青路面的有酒泉至怀茂、酒泉至文殊交界处、甘新公路岔路口经下河清到明花区交界处、沿山公路、酒泉经果园到嘉峪关新城交界处、三墩至临水、双塔至闇门、甘新公路岔路口至丰乐涌泉、上坝至东洞、上坝至红山、火车站至新地等路段。完成了90%的中小学扩建;完成了 19个乡的卫生院改造和文化站建设。各组居民点建设初具规模,建成饮用机井56眼,无塔压力罐3座,水塔116座,大型水窖66座,小型水窖8774座,埋设饮水管道678公里,彻底改变了沿山地区群众饮用涝池水、中北部地区群众饮用含氟碱水的历史。
  1991年到2006年是酒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时期。
  1985年5月,酒泉撤县改市。行政体制的改变给原来的《酒泉县城乡建设规划》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城镇人口已达6.63万,提前10年达到了规划期末的指标;另一方面,各项体制改革措施的实施,使城市化进程有区别于过去制定的城乡发展模式,亟待城市规划在空间布局上与之相适应。加之1990年,酒泉市(县级)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对城市建设突出古城风貌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此期间,市委市政府乂在《酒泉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1991年和2000年先后出台了《酒泉市(县级)1991—2010城市总体规划》和《酒泉市(县级)2000—2020城市总体规划》。
  前者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以轻工业、商贸旅游业为主,具有古城风貌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2000年人口为10万,占地15.34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为15—20万,占地19.5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主导发展方向为南向,划分六大片区:新城区、老城区、南区、东区、西区、火车站。老城区为政治文化中心,新城区为新的城市中心,南石滩为农副产品加工区和仓储区,火车站为对外出口、仓储区,西石滩为建材工业区,东区为污染工业区。
  后者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以发展工业、商贸为主导,旅游业为特色,具有古城风貌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2005年人口为16万,占地17.6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为30万,占地33平方公里。
  新编的《酒泉市(2000—2020)城市总体规划》,遵循《城市规划法》规划原则,以本市(县级)“八五”、“九五”计划与“十年规划”为依据,提出“两带、两环、两心(老城区和新城区)、四区(东区、西区、南区、火车站)”的构想,建设布局体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整体统一。
  这个规划在新老城区和南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建设,城市供排水、供热、供电、绿化等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
  在道路建设上,1991年,完成312国道城郊城区段和酒火路7.25公里的扩建工程以及北关路、南环路、自强巷、平等巷等29条街巷新建、维修工程,架设路灯140盏;1992年铺设人行道6447平方米,架设路灯74盏。1994年起,先后完成东环路改扩建工程,新建小西街,打通“晋城门”,拓宽北关路,维修、装饰人行道1万平方米,延伸城区照明线路6公里,架设、更换路灯238盏。1996年,完成南后中路、北关楼群、南市街和3个开发小区112项道路建设工程,施工路段6395米,面积7.2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2.2万平方米,完成“腾飞”雕塑,架设北关路双排式路灯40盏,建成南大街“花灯一条街”。 1997年拆迁安置居民35户,单位36个,总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拓宽公园路、酒银路等道路6条,总长20公里;架设各式路灯170盏;新种、补种国槐、垂柳、红叶小柏、常青树3660株,各类花灌木3000多株。1998年,仿古一条街工程启动。2000年,按照“跳出老区建新区、建好新区带老区”的思路,重点完成新城区世纪大道、肃州路、敦煌路、富康路、安康路、雄关路的新建和南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道路扩建工程;完成老城区街巷道路扩建和路灯架设。到2002年底,完成道路施工23.72公里,铺筑沥青路面47.3万平方米,镶道牙20.15公里,维修更换人行道砖4.6万平方米,铺设电缆24.6公里,架设路灯392盏,高杆灯、礼花灯、射灯、树荫灯260盏,改造路灯122盏,安装灯箱广告504幅,按计划完成公园路汉唐一条街道路改造及配套工程。工程完工后,城区道路总长147.3公里,面积262.66平方米,人行道面积31.1万平方米,各种路灯3760盏,道路桥梁24座,其中立交桥1座。
  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在老城区改造中,围绕商贸城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制定了文化、教育、医疗、旅游、餐饮服务齐头并进的方案。1991年底,城市主要街道已建成文化馆、新华书店、市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食品商场、民族饭店、汽车站、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楼数十座。从1992年开始,相继建成“肃园”文化长廊、贸易大厦、酒泉电视台、第三幼儿园、南盘旋路中心花坛、游泳池等建筑;1994年起,在东街建成酒泉商厦、东方购物中心、肃州市场、万佳超市、夜光杯广场;在南街建成新世纪商厦、新亚商场、步步高娱乐城、温州大厦、华联超市;在其它地段建成金利农贸市场、华鑫建材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水磨沟蔬菜批发市场、富华市场、南方装饰城、航天公园和植物园。1998年至2002年,根据“拆除旧房换新房”的居民安置方案,建成公园路沿街仿古建筑5.96万平方米,并新建南苑小区、新世纪花园、北新花园、东关苑、月亮湾小区、明珠花园、阳光小区、世博花园等住宅小区18个,总建筑面积112.77万平方米,占住宅建筑面积的37.6%,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年的8.42平方米提高到18.1平方米。
  2000年起,在西峰、泉湖两个乡毗邻的老城区西南地界,实施新城区开发计划一、二期工程1。平方公里。至2002年,根据“依法补偿、妥善安置”的征地方针征用土地5159亩,其中油田生活基地建设用地2607亩,主干道路建设用地1400亩,世纪广场用地261亩,市政大厦建设用地132亩,有偿出让土地750亩。至2006年,新城区建设基建工程完成道路工程投资7423万元,排水工程投资2292万元,供热工程投资1.256亿元,通讯工程投资1128万元,电力工程投资1000万元,绿化工程投资1585万元,灯饰工程合同投资2331万元,世纪湖工程投资3523万元。
  此时,南郊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的筹备、可研、立项、报批、实施有条不紊地进行。2002年,南郊工业园区被省乡镇企业局批准为省级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远期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种子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仓储运输等主导产业。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捕捉商机,采用网上招商、组团招商、节会招商、以商引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和“放水养鱼”策略,扶持入园企业做大做强。2001年,浙江王丰、西部商贸、盛昌食品、成都大业、好牛乳业、丰乐种业等相继建成。2002年,福利保温材料、敦煌种业、兰州大得利生化制药、玉管局机械厂、草原兴发、中央粮库、万丰家俱、玉管局予制厂等19个项目开工建设。随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项目纷至沓来,南郊高新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心、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财政增收的亮点。随后建立的西郊建材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入园项目建设工程亦如火如荼。南郊、西郊产业功能区的建成,为肃州经济插上腾飞的“双翼”。
  1990年以前,酒泉县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有总寨、清水、西洞、金佛寺。此后,随着酒泉市(县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小城镇试点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乡镇新建文化室394处,建成示范村60个,新建道路32公里,铺筑沥青路面4480平方米,当年酒泉市(县级)被树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1991年,村镇建设坚持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按《示范村庄规划》促进村镇建设协调发展。到1993年,铺筑村镇沥青路面68公里,新建、改造农贸市场9处,硬化市场1.5万平方米;新建货棚2970平方米;新建各类建筑3.23万平方米;新建农宅2150户,26万平方米;架设路灯120盏。1994年开始,以总寨镇、西洞镇、清水镇、金佛寺镇和西峰乡为重点的“四镇一乡”小城镇规划全面实施。到1996年底,有1.636万户村民新建、改建住宅,标准化居民点达到849个;新建农贸市场3个;完成公益性、生产性建筑14万平方米;14个乡镇、41个村开通程控电话;5个乡镇4500户农户开通闭路电视;19个乡镇全部用上自来水;有67户村民新建“四位一体”沼气池;太阳能、生态农业、养殖等科技成果在农村广泛应用;小城镇道路总长85公里,硬化率达70%。 1997年起,总寨、西洞、清水、金佛寺等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水平较高,投资环境相对优越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小城镇,建制镇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已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色小城镇也不断涌现,果园的奶牛养殖,上坝的制种,泉湖的蔬菜,银达的食用菌,西洞的洋芋、大蒜等享誉内外。
  2002年9月,原酒泉市改为肃州区。原来实施多年的县级城镇建设规划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酒泉市在1991版、2000版《城市总体规划》基础上,制定出《酒泉市(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将全市城镇规模结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中心镇、一般镇四个等级层次。肃州区境内的总寨镇,曾与玉门镇、七里镇、鼎新镇、柳园镇同时定为省域规划中心镇,但总寨因距市域中心城市酒泉太近被降为一般镇。清水镇远离市区,地处公路、铁路枢纽地带,被市上定为县域中心镇,兼有交通城镇职能。而总寨、金佛寺、上坝、三墩则被赋于县域商贸小城镇职能。
  2004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肃州区被甘肃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总寨、清水、泉湖3乡镇以及区内36个村被市上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一排排结构新颖、装修精美的村民新居应用而生,健身器材、运动场地、交通车站在各乡村大量涌现。
  2005年,总寨镇三奇堡村、泉湖乡水磨沟村被确定为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肃州区围绕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于2006年将乡村建设规划修编、基础设施建设、示范点工程、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四个重点,持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个面貌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肃州文史第十七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辑包括:刘继卣绘画经典《酒泉》组画 、史事漫忆、人物春秋、行业纵横、非遗集萃、区域仿古、史地考述、民俗拾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