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州区图书馆
肃州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肃州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292220020220005335
颗粒名称:
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舞蹈
分类号:
K294.23
页数:
4
页码:
308-311
摘要: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是酒泉一带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
关键词:
肃州
文史资料
内容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也被称之为酒泉舞,是酒泉一带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那种朴实矫健的舞姿、高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更加显示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狂骡悍的性格。而且这种舞蹈还极具神秘色彩,这种神秘感主要来自于它的跳法。
据肃州区文化馆原馆长高正刚介绍:一支地蹦子社火队由四个鼓子、四个拉花、四个和尚娃、一个膏药匠,一个傻公子、一个丑婆子,一个大头和尚、一个柳翠等角色组成。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有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它的跳法分为大小二十个阵,是靠布阵来跳的。比如十个大阵分别为长蛇阵、二龙戏珠、三环套月、游四门、五湖群羊、六家迷魂阵、七进七出、八面埋伏、九连环、十字穿花。现在通用的花样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五福梅花、八卦篡丁、九连环、十枝梅、蛇抱九蛋、黑虎掏心、八角茴香、九斤葫芦、盘肠儿、蒜辫子、龙摆尾、蛇蜕皮、剪子股、兵扎墙、虎豹头、云转子、卷心子、白马分鬃、霸王观阵等,都不亚于武侠小说中的招数!至于为何会流传这种跳法,是预示吉祥还是什么,这还是一个谜。
说唱兼备、歌舞并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其说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点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的内容也极为丰富,有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美好前景向往的、对神灵祈求的、对官府褒贬期望的;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人们心情愉快的;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的;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的;也有说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自唱主要以膏药匠为主,他可以根据场合、对象自编自唱,大都唱吉庆的内容。在《酒泉文史资料》中笔者查到这样一段唱词:“五月初三到十三,求神降雨保庄田,秋后五谷丰登日,高烧长香谢龙天。”而另据记载,在改革开放后它的唱词又有“正月里来是新春,社火来到你家门,鞭炮震得财门开,发家致富带头人”。这些地蹦子的唱词里既包含着古老的文化内涵和酒泉的风土人情,也根据时代发展,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地蹦子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自娱舞蹈,其角色、化妆、扮相是很讲究的,不懂者不能为也。社火队伍中各个角色的装扮各具特色,形象鲜明。一般来说,其具体扮相如下。
膏药匠:戏剧中算命先生打扮,一手执跑江湖的膏药幌子;一手执拨郎鼓,不时摇动,有唱有说(词自编)。
四个鼓子:戏剧中武生打扮,头戴牛角尖白色毡帽,帽周围黑色平绒镶云转图案,毡帽左右及前额插黄表摺身穿红色衲衣,下穿白色靠腿,一手提细鼓,一手执鼓槌。
四个拉花:戏剧中彩女或旧时农家姑娘打扮,梳发辫、戴红花,着红、绿衲衣,系摺花裙子,手执小铜锣,配合击乐鼓击。
四个和尚娃:戏剧中书童打扮,头戴僧帽、配有五方佛,上身穿黄色夹夹,下身穿红色靠腿,双手执棒槌,配合击乐鼓击。
傻公子:戏剧中小丑打扮,头戴相公帽,身穿彩色道袍,手拿蚊甩子,配合击乐活动于场外,起维持秩序的作用。
丑婆子:戏剧中媒婆打扮,身穿大红袄,大麻脸、大肚子,耳戴大红纸炮,一手挎篮、一手拿扇,配合击乐和傻公子活动于场外,起维持秩序的作用。
大头和尚和柳翠:头戴假面具,配合击乐妞妮嘻戏,滑稽逗笑,双双活动于场外。
知识出处
《肃州文史第十六辑》
出版者:政协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委员会
本书栏目包括:世纪回眸、人物春秋、往事钩沉、区域访古、农业水利、文化旅游、民俗拾遗。
阅读